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全国“走转改”报告团感动江苏新闻工作者沉到生活最底层,那里全是心跳声

    发布时间:2012-03-23 点击次数: 作者:王 拓 王晓映 来源:新华日报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3月21日、22日两天,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报告团在南京举行了两场报告会,先后为省及南京市新闻工作者、911制品厂麻花师生作了精彩演讲,并进行了座谈。

      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采编部主任赵鹏去年8月以来,先后走访了福建省7个地市的10多个县,采写了一系列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十年治荒&苍产蝉辫;山河披绿》一稿直接推动了福建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他说:出水才见两腿泥,报道深度取决于对基层的深入度。中央电视台“走转改”节目《皮里村蹲点日记》打动了全国观众的心。报道者、央视浙江记者站站长何盈说:“我想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因为一个合格的记者就该这样,而且我觉得这样的记者是幸福的。”民工欠薪是个沉重的老话题,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雷飚陪着四川民工杨立学一起讨薪,制作成节目《杨立学讨薪记》,《新闻联播》为此片首开连播先河。雷飚说,记者“不把身段放下来,视角沉下去,真正与基层群众同呼吸共心跳,我们镜头里的人物是不可能鲜活起来的。”

      25次进藏!央视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坦言自己是一个有西藏情结的人。今年春节,他和4名同事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连续工作20多天,报道先心病患儿的故事。他认为,走基层不是简单的访贫问苦,更不是简单揭露社会阴暗面,中国正在经历转型和变革,主流权威媒体需要担当起沟通的责任。没有“大片”,没有盛名,辽宁省丹东市广播电视台资讯部副主任刘彤的日常工作是琐碎的社会新闻,他对丹东市井人物平民生活如数家珍,他说,“走到底,走到边,新闻会多到打自己腿。”

      无论是对同行讲,还是对学生讲,5名报告团成员的演讲深深吸引了听众,记者们克服危险深入边远地区拍到的珍贵画面让现场很多人流泪。新华日报记者倪方方说,这些同行以自己的笔触和镜头诉说当代中国史,记录历史每一个真实的角落,他们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走向老百姓心里,“作为一名年轻记者,‘走转改’为我们提供了契机,我们应该走在基层、常在基层,记录平凡、思考难题,把新鲜的有价值的社会百态呈现出来。”

      “走转改”,走出一种情怀和责任。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徐忠说,自己去年走进苏北泗洪,深入田间地头,探访湖区湿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和喜怒哀乐。“我们不该只闻到自己的香水味,农民身上的汗味、田埂的有机粪味、猪舍里的臭味,这些才是真正的生活源头。”省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记者陶静霞说,“在逐渐积累的基层经验里,我越来越明白,真正动人的是人性,而人性往往在细节中。”小陶除夕之夜与消防官兵一同守岁、巡逻,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再立体化地表达,果然“引发了观众内心最真诚的感动和认同”。

      尚未走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也受到了一次职业精神的洗礼。911制品厂麻花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顾若君看到《杨立学讨薪记》时,落泪了,“我大一时做过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调研。前辈老师的调查报道,让我看到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激情,‘接地气’的采访让我领悟了走转改的真谛。”南大中文系学生徐一超说,报告会让自己看到了书斋中很难看到的东西,“将想象与现实拉近,我对中国国情和媒体责任有了新的认识。我眼中的基层,不单是地域概念,而主要是新闻从业者和被采访者的一种关系。即使未来不从事新闻工作,这种心系百姓的情怀也是当代青年所必须具备的。”

      “‘走转改’活动,是针对新闻业界和新闻从业人员现状的一个很科学、很合理、很有力的决策。”南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和根说,通过这个活动,回应了社会关切,服务了百姓生活,促进了实际工作,也树立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走转改’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它不是一个短期的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并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而在媒体管理上,也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改变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鼓励新闻工作者去做真实的、鲜活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