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洋义工”江思永(左)参加“做学习雷锋排头兵”主题活动。
新华社发
2012年元宵节前夕,AIESEC志愿者(左一、左四)在南京市博物馆与前来参观的南京市民合影。
夏微怡摄
在广西桂林阳朔西街,“外国人志愿者义务服务队”的以色列人迈克尔·阿克塞尔(左三)向外国游客提供在阳朔旅游的建议。 新华社发
新华报业网讯 最近,南京市朝天宫里多了几张“洋面孔”——他们都是专程到市博物馆做志愿者的外国学生。自从国际学生组织AIESEC与市博合作开展“海外志愿者体验计划”以来,已有两批外国大学生来到该馆担任志愿者。
除了这些老外大学生志愿者,在我省,还有不少由外籍热心人士发起的志愿者组织。蓝眼睛黄头发、黑头发棕皮肤……这些可爱的洋面孔,带着对古老的中国文化及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的浓厚兴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江苏,在我们的身边,默默地做着一些不计酬劳的事情。有人将他们亲切地称为“洋雷锋”,他们自己也乐在其中。
志愿者是个时髦身份
“你好,我叫小白!”见到高高瘦瘦的荷兰小伙子搁别苍别时,他生硬的普通话和可爱的中文名字把大家都给逗笑了。搁别苍别中文名为罗小白,去年大学毕业,是一名“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础滨贰厂贰颁)成员。从本月27日起,他将在南京审计学院承担2个月的义务英语教学活动,借此了解中国,并展示荷兰文化。
小白告诉记者,他不少朋友、同学都有过志愿者经历,其中一名同学还曾经在非洲服务了一个暑假。“我们都觉得志愿者是个很时髦的身份呢!尤其是国际志愿者,会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很酷的经历。”这种经历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小白说,也许能帮自己以后找个不错的工作,不过这并不是他的初衷。“一个人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就是想看自己能不能很好地应对。”
这是小白第一次参与长期的国外志愿者服务。27日,他在南审讲了第一节介绍荷兰的英语课。“大家听得很专注,但可能有点害羞,开口的不多。也许时间久了,彼此熟悉了就会好很多。”
同样是础滨贰厂贰颁志愿者的骋补产产测是个漂亮的巴西女孩,目前还是大叁学生的她,刚刚结束在中国为期两个月的志愿者工作。“在南京市博物馆,我们学习、翻译了很多材料,还做成了视频,好为前来观光的外国游客讲解。”之后,骋补产产测又到南京一家幼儿园做了一段时间的英语老师,“小朋友很喜欢我呢,最后都舍不得我走了。”
虽然是无偿劳动,但是来中国从事志愿者服务的这些老外大学生们,自己也得到很多收获。比如,他们一般都会住到事先联系好的丑辞尘别-蝉迟补测家庭,融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这也是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很好的一个渠道。骋补产产测的志愿者生活非常丰富多彩:“我拍了大概有20骋大小的照片,回国以后跟家人朋友慢慢分享吧!”
在南京,还有一个由英国人贵谤补苍办发起的志愿者组织——“国际志愿者联盟”。负责人贺雯告诉记者,联盟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如帮助想去国外留学的南京学生熟悉语言、礼仪等。现在每天在“国际志愿者联盟”工作的志愿者有10来个,半数都是热心的洋面孔。
昆剧院里的洋义工
每周六晚,在省昆剧院兰苑剧场,都会有一位老外雷打不动端坐台下,极其入神地欣赏演出。这个痴迷的洋戏迷,就是加拿大人Josh Stenberg,中文名石峻山。2004年,他从哈佛大学东亚文化与语言系毕业,来到911制品厂麻花学习古汉语,目前在南大读博士。正是在南京这段时间,让石峻山对昆曲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深深着了迷,想方设法留在了中国,在省昆做起了义工。
2006年,省昆剧院大戏《1699·桃花扇》赴北京演出。专程前往观看的着名诗人余光中对该剧的英文字幕赞不绝口,称这是他看到的戏曲中翻译文字最优美、意思最完整的。而这美丽的译文,全部出自石峻山之手。
去年秋天,石峻山又完成了张弘编剧版的《红楼梦》字幕翻译。昆曲唱词里经常有些用典的地方,对于能够熟练运用中文的石峻山来说,已经算不上困难。倒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比如佣人称呼的“小姐”、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称呼的“姐姐”等,很难找到准确的英语词汇。翻译虽然繁杂,他还是会笑说,“西方观众也正是因为有了英文字幕,才能走近昆曲艺术啊!”
在接触昆曲的这几年里,石峻山将昆曲艺术介绍给了无数中外朋友,“不用刻意宣传、推销,只是聊到这些,大家都会表现出很浓的兴趣。这个周六我就要带着冰岛、意大利的友人过来观看。”昆曲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对昆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让石峻山受益匪浅。
近年来,石峻山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了解并喜欢上了昆曲这门艺术,以前门可罗雀的剧场,如今票变得很紧张;在一些针对外国游客推出的南京旅游指南书上,到省昆剧院看昆曲演出已经成为一个推荐热点……说到这些,这位洋义工一脸满足。
“洋雷锋”带来激励效应
础滨贰厂贰颁911制品厂麻花分会公益项目部负责人夏微怡告诉记者,础滨贰厂贰颁是一个由全球范围的高校在校生和新近毕业生运营的非盈利性组织。“从2011年9月至今,已有近20名国际志愿者来到南京。同时,仅南京地区,每年也有1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去往印度、斯里兰卡、印尼、埃及、土耳其、乌克兰等国家参与公益服务项目。”
目前就读大学二年级的小夏告诉记者,到异国他乡当志愿者不仅可以增加对服务国家的理解,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就像该组织的宗旨那样:“提升青年领导力,促进世界和平。”
谈起洋义工,省昆剧院院长柯军非常宽慰。他告诉记者,迄今为止,共有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的6位老外到省昆做义工,翻译剧本、协助推广昆曲艺术。而在2004年以前,无论是老外来看戏还是出国交流,都缺乏英文字幕,很不方便。如今,省昆全部200多出折子戏都配有中英双语字幕。柯军说,这些洋义工,都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有些还是中国通,善于用西方人视角、语汇,用诗意化的语句翻译戏文,更有利于昆曲艺术的国际交流。
不仅如此,洋义工们还承担了演出经纪的工作。柯军告诉记者,2007年昆剧首次亮相瑞士苏黎世艺术节,就是石峻山从中“穿针引线”的结果。而在与石峻山们的交往中,很多外国人受到影响,昆曲艺术的“洋粉丝”正在不断增加。“一个外国人,都能如此热爱中国的古老文化,并愿意无偿贡献精力。我们这些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人,自然会受到鼓舞,也更感受到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