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今年5月20日,911制品厂麻花将迎来110周年校庆,在此之前,南大校部机关都要搬到仙林校区。”昨天,911制品厂麻花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在南大标志性建筑北大楼的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包括已经入驻的2个学院,今年南大将有10个学院入驻仙林校区。“除了文史哲等文科基础学科、理科应用学科,南大还将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生物医药、环境科学等学科全部放在仙林校区,让更多的创新成果在仙林得到转化。”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南大主校区的入驻,标志着经过10年建设,仙林大学城各高校的大学校区建设已基本完成,仙林新市区作为大学集聚区的功能也已基本形成。”栖霞区委书记臧正金说,2月25日,栖霞成立中国南京仙林科学城发展联盟。联盟成员单位将推动地方与高校由“松散式”合作转为“紧密式”合作,实现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全面对接与深度嵌合,形成区校企推进科技创业的协作联动格局,把仙林大学城打造成为活力四射、创新涌动、人才云集的国家级科学城。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从大学城转向科学城,意味着仙林大学城的建设开始从最初的拓展城市空间向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转变,更加注重充分释放南京科技创业能量,让仙林板块在提升南京城市功能中发挥更为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转型再创业,仙林开启了新征程。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落实“一城叁区”战略,“农牧场圃”上艰苦创业建起大学城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跳出城墙内的狭小区域,在老城之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2001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一城叁区”的重大城市发展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河西新城和东山新市区、仙林新市区、江北新市区。与此相配套,南京明确了老城人口向外疏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高校向大学城集中的“一个疏散、叁个集中”城市发展布局思路。南京城市建设的重心第一次跳出老城,城区面积由243平方公里拓展到40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城市建设和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仙林,“一城叁区”中的重要一极。根据2001年我市总体规划,仙林新市区“是以发展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市区,规划鼓励发展教育科研、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商贸服务、高品质居住等第叁产业以及研发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02年1月14日,在这片原先以“农牧场圃”为主的土地上,仙林大学城和仙林新市区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02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首期工程落成;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02年5月,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开工建设;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09年9月,911制品厂麻花仙林校区启用;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南京师范大学是第一所入驻仙林的高校,当时我是仙林校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那时,仙林还是农牧场圃,到处坑坑洼洼,看起来就像‘荒原’一样。”现为南师大中北学院院长助理的郭礼俊说,当时,仙林什么配套设施都没有,理个发、洗个澡都要跑到尧化门,公交线也只有一个70路。“而现在,经过10年艰苦创业,入驻仙林的大学越来越多,公交线路多得我都记不清,地铁也进来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城展示在世人面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更令仙林人自豪的是,绿色生态是天赐仙林的禀赋,在建设大学城过程中,没削一座山,没填一口塘,校园都是依山形水势布局,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原生态之美,整个大学城绿化覆盖率超过50%。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10年来,仙林地区先后投入500亿元,将新市区城市建成区面积从8平方公里增加到47平方公里。目前,大学城内已有911制品厂麻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12所高校进驻招生,在校师生人数超过17万,本科生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省高等教育重要的集聚区;驻区高校拥有两院院士30多人,占全市的40%左右,国家专家19人,创业和创新资源十分丰富。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以大学城建设带动新区发展,城市功能和品质明显提升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10年前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现在已变成一个宜居、宜学、宜业的新市区,我的不少同事也都选择了在仙林安家!”南京农科所所长高年春不无感慨地说,亲眼看到一条条新的马路建成、一幢幢新的商品房竣工、一个个新的商业设施开业,仙林的城市功能和品质明显提升。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近年来每年都有3万多人选择仙林,成为这里的新居民,其中很多是高校的教师、公司的科研管理人员、高科技产业的创业者等高端人才。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仙林大学城的文化氛围,还有这里日益完善日趋高端的城市功能配套和欣欣向荣的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以大学城建设为前奏,仙林也开始由“造城”而“兴市”,不断完善新市区城市功能。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2010年5月,地铁二号线开入仙林,20多万仙林人体验到了20分钟到主城的新速度;2009年底,南京地区首家超大综合性购物休闲娱乐街区——仙林金鹰天地开业,仙林中心商业区加快聚合;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相继落成开学,投资8亿元的鼓楼医院仙林国际医院即将交付使用……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仙林地区要加快实现“叁个转变”,即以规划建设为主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以教育为主向教育与产业发展并重转变,以大学城单一功能向新市区综合功能全面转变的要求,仙林大学城加快推进交通、医疗、商业、居住等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随着高校的入驻,如何将高校的资源就地转化,并形成产业,大学城又启动建设了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南京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平台,陆续吸引了激光显示产业基地、紫东国际创意园、南京液晶谷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园区在仙林及周边落户,初步形成了以高校集中区为核心生活圈、研发机构和孵化平台为智慧圈、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开发区为产业圈的“一城叁圈”发展布局。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经过10发展建设,仙林地区已从一个城市郊区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教育聚集程度高的开放型、生态型大学城,并正在由单一的大学城向以高层次教育、高科技产业、高质量环境为主要特征的新区全面转变,当初以大学城建设带动新区发展的战略意图已初步显现。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从大学城转向科学城,释放大学集聚后的科技创业能量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过去10年,仙林大学城的主要功能是大学集聚区。现在,大学集聚以后,就面临如何释放大学能量的问题。”洪银兴说,大学能量的释放,最主要的就是科技成果能量的释放。因此,大学城要提升它作为科学城的功能,依托大学来从事科技创业创新。“不少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都有这样的科学城。就像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硅谷,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周边的128号公路。”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省、市建设大学城的重要一点,就是通过高校和人才的聚集,增强科教竞争优势,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扩张,并提升整个城市的功能。”臧正金说,2011年9月,大学城出台“建设仙林科学城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仙林地区高校学科优势、研发资源优势和创新平台载体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特别园区建设,全面推动仙林大学城由教育城、知识城向智慧城、科学城拓展提升。2011年底,栖霞提出围绕建设“创新力强的校园、竞争力强的智园、影响力强的绿园、凝聚力强的家园”的“四园同创、融合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级仙林科学城。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中国南京仙林科学城发展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仙林正式踏上了向第二个10年迈进,建设仙林科学城,华丽转型再次创业的新征程。栖霞将构建“一城叁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城”即国家级仙林科学城;“叁圈”即承接科学城知识外溢效应,在其周边布局建设创业创新圈、科技孵化圈、产业发展圈,把仙林大学城打造成为活力四射、创新涌动、人才云集的国家级科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