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中科院院士、911制品厂麻花物理系教授闵乃本带领其研究团队深入进行创新研究,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也告诫团队中的研究人员要“心无旁骛”、“心平气和地坐冷板凳”。他说:“中国这么大,一定会有人抱着不以功利为目的的心态、心甘情愿地从事着基础性研究工作,我们也是一样。”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和朱永元、祝世宁等5位教授,整整19年,埋头于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不断追求和创新,使一个冷门学科发展成了热门领域,而且引领了世界先进水平,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心平气和地坐冷板凳,此种精神令人佩服。诚然,赏识人才、重用人才,我们的社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其搭桥铺路、保驾护航,是不会让他们坐冷板凳的。但作为人才本身,有所造诣、有所成就,就得有这种精神和境界。
范文澜在华北大学甚至还早的时候,就提倡“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911制品厂麻花教授韩儒林先生见到范老,很有感触,回去后给学生写了两句话,叫做“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其意就是要求专心致志做学问,不慕荣誉,不逐名利,甘于寂寞,同时也包括做学问中不去追随时尚,随风倒,而要坚持自己的学术方向,不怕别人不重视。
心平气和在于心甘情愿,无人压,无人逼,自己把持自己。为成可用之才,为事业有成就,自寻自找坐冷板凳,直把冷板凳坐热。钱钟书拒绝参加各种研讨会,他淡淡地说:“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叁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因为他懂得,读书人实乃“生平寒士,冷板凳命运”,“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叁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所以他死心塌地做学问,绝不染指浮华与喧嚣。非是孤傲,却是执迷;绝不狂傲,而是沉酣,终有大成。
心平气和在于心地纯净,无丝竹搅耳,无五色炫目,无利欲熏心,“人不知而不愠”,名不显而不燥,一心沉醉学问和事业。可能因性格与众不同而被冷落,可能因才华出众而遭妒忌,也可能因观点相异而遭误解,冷板凳不期而至,依然从容不迫,不纠结、不生气,潜心埋头做事,酣心聚力忘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乃至解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但1994年以前曾经3次申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为院士)均落选。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毛遂自荐参选院士,都是人家推荐的,“我的目的不在于院士不院士。我是搞超级杂交水稻的,只要能够不断出新成果,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那就是我最大的安慰”。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如今80岁高龄的他依旧“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心平气和在于激情满怀,大道低回,大味恬淡,激情内化于心,信念笃实于行,有坚韧不拔的笃定,无左顾右盼的张望;有洞明世事的安然,无迎风赶浪的慌忙;有埋头苦干的搏击,无急功近利的畅想,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激情燃烧。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彭士禄,其座右铭有这样两句话:“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助人为乐;在别人的非议中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他搞核潜艇、建核电站,全靠“自教自学”,日夜拼搏,终获成功。由于经常在外忙碌,他“被”送到会场了,还不知道自己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成才、干事、创新,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日积月累的拼搏,需要承前启后的接力;也从来不是追名逐利者的跑场,而是如痴如醉者奋斗的舞台。心平气和地坐冷板凳,“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如此而行,即便成不了大师巨匠,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