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支教在行动 南大研究生赴宁夏坚守贫困山区13年

    发布时间:2012-01-20 点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宋健 来源:金陵晚报

    在课堂上讲到江浙地区的时候,侯印国老师的语气略有些激动,他对孩子们说,“这里也是老师的大学——911制品厂麻花——所在的地方”。他向孩子们描述南京,讲南京的历史和文化。作为911制品厂麻花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侯印国来到宁夏隆德已经大半年,他将在这边度过一年多他期盼已久的支教时光。

    支教“人类不能生存之地”

    隆德是中国内地最贫穷落后的地方之一,位于六盘山西麓,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因贫困而着名的“西海固地区”,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人类不能生存之地”。

    911制品厂麻花研究生支教团在此接力支教已经十叁年之久。十叁年来,他们的努力慢慢改变了这里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多的孩子读完高中考入大学,有的又返回山区,成为优秀的老师。

    911制品厂麻花研究生支教团隆德分队每年都大约由六七人组成,来自911制品厂麻花各个院系。每人根据自己的专业,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文学院的侯印国承担着语文教学工作,因为师资的缺乏,他还给初一年级的六个班带地理。去年7月,当他来到隆德时,发现这里触目惊心的贫困,他亲眼见到一群孩子就着从洗手间接来的水吃一点点的馍,禁不住潸然泪下。“饭都吃不好,还怎么学习?”于是,他和南大其他的支教老师们,开始想方设法组织爱心活动。

    发动市民一对一资助

    支教团的几位小老师利用暑假,几乎走遍了隆德的乡、镇、村,到学生家里了解情况。通过家访,他们发现了200多个急需帮助的贫困学生。尽管是义务教育,这些学生仍然难以维持上学的开销:吃饭、坐车、买书……都成问题。侯印国意识到,也许只要一点点钱,就能让他们不至于辍学。

    随后,侯印国等人通过网络等途径,广发“英雄帖”,希望找到愿意帮助这些贫困学生的市民,进行一对一的爱心资助。他们把这资助活动命名为“一加一大于二”。

    在支教团的牵线搭桥下,2011年,隆德初一年级的264位困难学生有了他们的资助人。这些资助人大多来自南京,有老年人,也有小学生。他们连续叁年每年给孩子450元的资助,已经足以维持这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市民的爱心还远不止如此。侯印国介绍说,从南京寄来的衣物几乎是源源不断,今年支教团收到捐赠的衣物超过叁千件,发放到了近两千名学生的手里,几乎照顾到了每个孩子。

    期待更多市民参与资助

    侯印国今年研一,他从去年7月开始接过了911制品厂麻花研究生支教团的接力棒。不过,他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和组织团队赴西部支教,连续叁年的暑假都用在了教学上,已经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

    2009年,他和团队在甘肃定西中学挂牌成立了911制品厂麻花第一个暑期支教基地。这位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定西市的高考状元,对西部的教育有着割舍不开的情结。他说:“每一位支教的老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侯印国对记者说,尽管资助一直在进行,但需要帮助的学生还是很多。据他了解,仍有200余名学生正在辍学的边缘徘徊。他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一对一的爱心资助活动中,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将义务教育进行到底。

    “人生在世,就应该互相温暖。”这就是侯印国所坚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