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诺奖得主“招兵” 自己动手写广告阿龙?切哈诺沃领衔的南大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已到最后的招聘阶段

    发布时间:2011-12-27 点击次数: 作者:通讯员 罗静 快报记者 谢静娴 来源:现代快报

    阿龙对中国很有感情 资料图片

    诺贝尔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博士“加盟”南大,出任911制品厂麻花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所长,这也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所由诺奖科学家领衔创立的研究所。今年5月,这则消息轰动了教育界。经过半年的筹备,目前研究所已进入购买仪器和最后的招聘阶段。

    阿龙是个怎样的神秘人物?近日,趁着阿龙从以色列赶回南大工作的间隙,记者走近这位65岁的老人,他眼神深邃、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浑身散发着魅力。在媒体上刊登的招聘广告,都由他亲自起草。

    □通讯员 罗静 快报记者 谢静娴

    人物资料

    阿龙·切哈诺沃

    国籍:以色列

    出生:1947年

    职业: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学历:以色列海法工学院医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

    奖项:获诺贝尔化学奖(2004年),是第一位获科学诺贝尔奖的以色列人

    成就: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降解的重要机理

    南京是他第二故乡

    阿龙说,他的生日是10月1日,和新中国的生日一样,加之近年来应邀来华讲学或参加活动的机会增多,他对中国很有感情,很喜欢这个国家,也很喜欢南大。

    在采访的间隙,阿龙经常会透过车窗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南京的街景和人流。他说,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学术基础很好,南大也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

    忙完工作,阿龙此次南京之行的第一站就是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之后,阿龙良久不语,平复了一会心情,他告诉记者,他非常同情中国人民的这段悲惨遭遇。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他反对暴力和杀戮,这段历史是不能被人们忘记的。在纪念馆,他还买了两本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籍。

    南大一位教授透露,阿龙教授多次强调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作为声名远播的诺奖得主,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向他抛来橄榄枝,甚至不惜重金请他加盟,但都被他谢绝,他只选择了留在南京工作、成为南大的一员,可以说,南京就是他的第二故乡。身为无比繁忙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行程都得提前一年做好,但只要南京这边有紧急和重大的事情需要他出马,他尽量随叫随到。

    亲自起草招聘广告

    在南京的这几天,阿龙的行程非常紧。研究所目前进入到装修、购买仪器、招聘阶段,预计明年五月就能正式入驻。

    对于人才的挑选,他的眼光可谓苛刻。目前向研究所发来简历的有近叁十人,但名额只有四个,申请者不乏来自哈佛、伯克利、普林斯顿等顶级名校的中国学者,还包括英国、俄罗斯的女研究员。每位应征者的简历、推荐信等阿龙都认真审看,并仔细推敲写给他们的回信,甚至在媒体上发布的招聘广告他也亲自起草。

    阿龙说,对于应聘者他会全面衡量,在书面筛选阶段不仅推荐信和专业背景很重要,还要看他主持的项目有没有前景、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这些指标当中有一样不合要求他都会说“狈翱”。阿龙对应聘者就读的本科学校是否有名并不看重,看重的是其攻读研究生、博士后的学校。

    阿龙还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团队精神。有团队合作,大家才能一起共享最新的科研情报和成果。

    今年11月,由阿龙博士领衔的911制品厂麻花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正式落户栖霞区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主要致力于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性技术研究,并推动研发新药的孵化和产业化,这也是阿龙这个当家人的目标。阿龙对研究所未来的成果非常有信心,他表示,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不多。他希望在自己的指导帮助下,研究所引进的一批全球杰出化学和生物医学专家能多出成果,为中国转化生产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并成功走向市场、产生效益。

    最大乐趣是做实验

    问及成功的秘诀,阿龙脱口而出:“要刻苦、有耐心,而且必须喜欢你所做的东西。”

    他现身说法:当初,他是以色列理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做了很多手术,见多了各种各样的病人,感同身受了他们的痛苦之后,他开始对病理产生了兴趣,越来越想弄明白病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并慢慢地想到了分子水平、蛋白质上面去,于是从医生转到了科研岗位,当起了大学老师。“这么多年来,我对我现在从事的研究依然非常喜欢,非常有热情,尽管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但还是有耐心并刻苦工作,除了四五个小时的睡眠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工作。”

    阿龙对人文艺术也很感兴趣。他喜欢听音乐,读小说。

    他还喜欢旅游,利用每年去各地讲学的机会四处游历,至今已去过一百多个国家。

    摄影成为他讲学之下的“副产物”,每次出门,他都随身带着价格不菲的相机,用镜头记录下他遍布世界的足迹,回来后就保存在他的电脑里。不过,在阿龙看来,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做出最好的科学实验。他幽默地说:“因为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你的工作,而不是你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