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14年前购买《拉贝日记》版权,82岁的911制品厂麻花德语系教授郑寿康还觉得好像是昨天的事,“就像是一场战争,最终我们胜利了。”
“不管怎样,这都该由我们南京来做这件事,因为当时拉贝先生救了南京很多老百姓,”郑寿康说,他们一字不删的翻译,与后来日本被删掉了2/3内容的版本相比,“我们庆幸,当时我们是全球最早发行的。”
从美国到南京再到德国
张纯如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纯如名字已再熟悉不过,她的贡献不仅在于她写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她还最早发现了《拉贝日记》。
当时在美国的一个图书馆发现了“拉贝”这个名字之后,她就誓言要找到他,可美国图书馆的资料有限,有关拉贝的描述就那么一句话——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
张纯如先是来到南京,到江东门纪念馆寻找,后又去南京中国第二档案馆查询,最终她被告知应去德国寻找,因为拉贝是德国人。来到德国后,她给德国《汉堡日报》写了一份信,希望报社能帮她找到拉贝,报社的人告知张纯如,拉贝已经过世,他的后人应该在柏林。
在柏林的一个专门组织那里,张纯如得知了拉贝的儿子小拉贝。当时小拉贝已80余岁,他婉言拒绝了张纯如的拜访,但称可去柏林找拉贝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夫人(小拉贝的外甥女)。
“外祖父好像是有一些东西的,”赖因哈特夫人的这句话让张纯如看到希望,在拉贝先生儿媳妇帮助下,在地下室的书架上发现了一大包资料,那是8大本的日记,这让赖因哈特夫人都感到吃惊。
要想公布这些资料,张纯如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在拉贝日记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这是留给我家人看的,如果有一天要发表,请得到德国政府的同意。”
审稿花费半个月
不能与外界联系
《拉贝日记》共2460多页,当时在南京抽调了7名德语教授,都是大师级别的,平时除了正常的上课以外,还要翻译拉贝日记,白天翻译,晚上翻译。
1997年4月份买回来,6月份真正开始翻译,7月份翻译完成,历时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7月底翻译好了之后,正逢大学放暑假,7名教授又被关在一个宾馆里,不让出来,不准回家,不能跟外界联系,“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安心的审稿。”尤其是对于人名、地名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有疑问的就去第二档案馆查询、核对。
每个人翻译的部分,其他六个人分别要认真的审查一遍,整整被关了半个月的时间,郑寿康他们才得以重见天日。
“因为德国人一般不怎么会运用中国人的拼音,”郑寿康说,比如山东烟台的zifu的那个地方,“我们当时确实有疑惑,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确实有那个港口。”当时拉贝从秦皇岛到南京,是从海上走,到那个地方再转车至南京。
“就连我们南京人对这些地名人名都有些拿不准,更别说是其他国家来翻译了,”郑寿康说,当时日本也在翻译,他们还打电话来人民出版社咨询一些地名,“可是他们翻译出来的内容仅仅是1/3的内容,里面大量的重要资料被删减了。”
经过了一位高级校对的认真校对后,一本50万字的《拉贝日记》在全球首发,于1997年9月份面世,日记里记载了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4月,历时6个月的内容,郑寿康他们一字不差地翻译了原版。
后来,有一次在日本举行一个“拉贝日记”的研讨会,那次研讨会上,赖因哈特夫人拿起了中国翻译版说:“只有中国翻译的是原文原字,一字不漏的。”
南京花了8万美金
终于买来了日记版权
1996年12月13日,张纯如终于在纽约发布了发现《拉贝日记》的消息,全球震惊。
江苏人民出版社得知这一消息,就想着一定要拿来日记进行翻译发行。出版社找到当时在911制品厂麻花德语系当教授的郑寿康先生。
1997年1月份和2月份,郑寿康连续两个月与赖因哈特夫人联系,“希望说服她让南京来出版《拉贝日记》。”赖因哈特夫人很开心,要送给南京人民,可到后来,她表示要问小拉贝才行,再后来,小拉贝也做不了主,因为德国斯图加特出版社已购买了《拉贝日记》版权。
当时,该出版社的报价是“15万美金”。郑寿康说,一般的版权都在两三千美金左右。
人民出版社在犹豫,后另一家出版社出面称,他们出钱一定要购买到版权。“有了经济后盾,我们就向省委申报出国,”郑寿康说,当时的江苏省省委书记说,钱可以由省里来出,立马去德国购买版权。
1997年4月上旬,出版社两位人士加上郑寿康,一行三人踏进了德国斯图加特出版社的大门。
“谈了四天,价格不肯降,”郑寿康说,突然到了第四天价格变成了8万,而且说是最低价了,如果不成就不谈了。给国内汇报了消息后,他们三人立马答应。当时出版社就把原版的拉贝日记拿出来。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我们当时一看,就震惊了。”郑寿康描述道,8大本的资料,这资料是拉贝整理出来的版本,装订得很好,红色大封面,非常气派。
第五天,一行三人拎着15公斤的复印件去柏林拜访了赖因哈特夫人。她就在南京出生,6岁时就跟着外祖父在南京生活了几年,“所以他对南京人有种特别的情愫。”在夫人的家里,郑寿康看到了拉贝从南京带回去的东西,有中国花瓶、餐具、箱子,保管得都很完美。
翻译者走入拉贝内心
时而拍案而起时而嚎啕大哭
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7位翻译者是在一步步进入到拉贝先生的内心,翻译时,他们时而愤怒拍案而起,时而悲痛地嚎啕大哭。
“在很早以前根本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件史实,后来知道了也仅仅是知道这么一回事儿,”郑寿康说,直到翻译《拉贝日记》的过程中,他才真正了解到那段历史,那段曾经被遗忘的历史,“日本人是如此的残忍,连小孩子和老人都不放过一个……”
越想到这些,大家就越激动,翻译起来就越有劲,“我们都想着,早点翻译出来,让更多的南京人、中国人、全球人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
在大家看来,拉贝先生最大的两个贡献是,救了无数南京老百姓,其次他留下了这本珍贵的日记,“这是给日本人最有力的打击,你们不是在否认这段历史么?你们看,这是你们盟友写的日记,你们还有必要再抹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