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子春在医院和医生研讨新药研究成果
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身体其他组织有较大的副作用。而911制品厂麻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华子春课题研制的新药只针对身体里的坏细胞“穷追猛打”,好细胞则安然无恙。
昨天,记者从911制品厂麻花获悉,华子春课题组的研究又有突破性进展:他们与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抗肿瘤新药--“肿瘤靶向性细胞凋亡诱导剂药物”获得药物化合物专利授权,已进入中试生产工艺阶段;同时,双方先期合作的一类新药--“靶向性抗血栓蛋白药物”目前正在申报临床批文。
不伤害好细胞,抗癌新药只对坏细胞“穷追猛打”
据介绍,第六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肿瘤的人数超过了160万。近20年来,我国肿瘤患者的死亡率上升了29.42%。在35~59岁的中壮年人群中,肿瘤已位居各类死因之首。
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身体其他组织有较大的副作用,脱发、造血系统、消化道等严重副反应让病人饱尝痛苦,甚至会加速病人的死亡;与此相类似,抗血栓药物在阻止血栓形成的同时影响了人体的血液凝血系统,对人体有出血倾向等副作用。
“肿瘤靶向性细胞凋亡诱导剂药物”和目前正在国内外开展研究滨滨、滨滨滨期临床试验的同类抗肿瘤药物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让药物主要集中到肿瘤组织里去,“只在肿瘤里起作用”,从而把药物对身体其他组织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换句话说,药物只针对身体里的坏细胞“穷追猛打”,好细胞则安然无恙,不仅有针对性、效率高,而且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通过和国际上类似药物进行比较,华子春课题组研制的药物只用国际同类药物的不足1/3的剂量就可以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抗肿瘤效果。
防止血栓形成,抗血栓新药可减少出血副作用
据介绍,1989年,华子春教授从911制品厂麻花毕业留校任教之后,一直从事溶血栓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1997年,“溶血栓”已成为热门研究领域,而他预见到“溶血栓研究更象是亡羊补牢,而抗血栓药物则能防止血栓形成,应该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自己工作了8年的溶血栓领域,转攻抗血栓研究。
华子春课题组经过长达13年的基础研究,创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性抗血栓蛋白谤贬础笔”,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项目2002年通过以临床心血管科着名专家为主的专家鉴定,结论为:“该项目变体分子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好地解决了变体分子的高效表达和分离纯化问题,并进行了发酵工艺的优化和探索,研究成果水平高,理论上有创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进一步开发一类创新抗凝药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个候选药物只在血栓形成部位防止血栓形成,极大地减少了现有血栓相关药物的出血副作用。
和公司共担风险,联手将新药推向市场
在十多年的“靶向性抗血栓蛋白谤贬础笔”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之后,华子春教授积极寻找合作伙伴,遇到了不曾预见的困难,碰了很多钉子。很多医药公司不愿意过早地介入完全创新的新药研发,觉得风险过大,直到遇到常州千红药业老总王耀方,双方愿意共同承担研发过程的风险。
华子春教授及911制品厂麻花方降低公司首付费用,主要利益和回报将在研发完全成功并取得市场认可的销售阶段体现,降低了公司前期的投入风险。2006年,常州千红药业与911制品厂麻花华子春团队共同投入创新药物--靶向性高效抗血栓蛋白药物的研发。
经过近5年的联合研究,重组人抗血栓蛋白目前已完成2万只产量的生产工艺,并完成了临床前研究。这一重组人抗血栓蛋白以防止血栓形成为目标,通过靶向性作用发挥抗凝功能,药效好于目前国际上的一线药物、同时较好地解决了目前血栓相关药物共同面临的出血副作用的难题。
首个新药转化项目的顺利进行极大鼓舞了该公司开展创新药物研发的热情和信心。2009年4月22日,双方再次携手,合作开发第二个创新药物--抗肿瘤新药“肿瘤靶向性细胞凋亡诱导剂”。
“这两种药是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而且效果好、副作用低。”华子春说,抗血栓新药大概再需要经过3年左右的临床试验就能投入市场,抗肿瘤新药则再有两叁年就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