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重拾哲学情怀重筑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1-11-10 点击次数: 作者:王宏伟 李扬 杭春燕 来源:新华日报

    “落叶是秋天的名片,是冬天的符号……”

      这样的哲学体认,如此的诗意感悟,我们还心存多少——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敬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李泽厚先生译之:“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仰望星空”,近来成为“哲学思考”的代言词,也将哲学这个神圣、神秘的概念推到世俗的面前。

      尽管如此,并不能掩盖哲学灵光失色的现实。

      哲学之困:从“显学”走向“失重”

      说起“哲学”,这个相当有份量的语词,在今天很多人看来,除了敬而远之,似乎不再会产生多少体肤般的温度。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哲学及其哲学教育已经在当今现实语境中面临着边缘化的种种遭遇和尴尬:

      高校哲学系本科招生出现困难,来报考的高中毕业生少之又少,只能降格以求;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社会的门槛前饱尝冷遇甚至讥讽;都市里热闹的书店,摆着一册册哲学着作的书架成为极少数人的“专场”;部分教师无奈“转行”,坚守者也有不少早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从象牙塔到市井,从专业者到社会大众,哲学似乎“失重”了。

      “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主任唐正东教授向我们讲述了他眼中哲学近30年的起起落落:从改革开放到1987年左右,是哲学最热门的时期。“我1983年到南大就读,当时每年招生75人左右,多数是第一志愿”。但是,到了1987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南大哲学系的招生快速滑落,逐年减少到40个左右;而到了本世纪初,南大哲学系本科招生就再度下滑到30人左右,而且70%以上是第二、第叁志愿甚至是调剂的,连一些哲学系老师也弃学“下海”了。

      事实上,唐教授对哲学曾经被追捧的光鲜印象,在他同龄人的记忆中可以得到佐证:

      “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读的大学。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哲学就像流行歌曲一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蒋永华副研究员回忆说,当时校园里哲学兴趣小团体如雨后春笋,哲学辩论会慷慨激昂,各种哲学类讲座此起彼伏,青年学生热衷于各种风起云涌的思潮。弗洛伊德、荣格、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前赴后继。哲学青年、文学青年如过江之鲫。符号学、现象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各种主义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饭票省下来,到学校后门的小书店去买刚到的哲学书,那种感觉简直是热情如火。”

      “去读哲学系的都是尖子生、高材生。那时畅销得脱销的几乎都是哲学、美学、史学、文学之类的书。像商务印书馆的哲学名着译丛,还有甘阳等人编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等,都是大家抢购、抢阅的热门书。”策划过《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的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普部主任吴颖文说。《传媒观察》主编沉志强先生则笑言:“那个时候,不捧读几本哲学书,简直没有底气跟城里的姑娘交往……”

      唐正东分析,当年哲学的火爆,一方面是文革后百废待兴,社会需要一个思想转型,形成一种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人性受压制多年,需要一种精神的重建,这种客观需求造就了文史哲的繁荣,“事实上,那段时间既是哲学黄金期,也是文学诗歌的黄金期。”

      是什么削弱了哲学的“灵光”?与李泽厚共同着有《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吗》的学者刘绪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一个社会变动比较剧烈,很多问题通过社会学调查和经济学研究等方法仍然不能解决时,大家就会更加关注哲学。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面对的更多是经济发展、挣钱等等比较具体的现实问题,人们的注意力不容易转向更抽象、更尖端的思考。

      哲学之辩:“无用”还是“大用”

      哲学之困,说到底,是社会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有用与无用。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塑造了一个富有弹性的社会辩题。

      学哲学到底有没有用?南大哲学系大四学生严银昌在互联网第叁方支付平台公司找了份工作,跟哲学专业差了十万八千里。大学四年,他自学编程,先后创办了叁个网站,有旧书交易的,也有虚拟物品交易的。说起哲学对他的办网站是否有帮助,他想了想说:“直接的帮助肯定谈不上,但哲学更多是一种思维训练,它对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很有帮助的。哲学并不是一门实用型学科,功利地看,它确实没什么用。”

      哲学一向就是尖端学问,是极少数人的“头脑体操”——虽然一贯秉持这样的“出世”观点,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辅导员阚金玲老师还是有心做了一份“入世”调查:去年南大哲学系28名本科生中,收入最低的一位月薪3700元,今年有人拿到了宝洁公司年薪13万的辞蹿蹿别谤。“这说明,即使从现实的眼光看,哲学并不比文史哲其他学科更弱势”。

      在唐正东看来,哲学往往被认为是“无用之用”,前一个“用”是指实用的用,它往往很难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的问题;而后一个“用”是指哲学对人来说是一种爱好和精神的享受。不过他本人却反对“无用之用”的说法:“如果纯粹是个人的头脑体操,那么哲学家就可以搬到山沟里去了。”在他看来,哲学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于社会思潮的推动,例如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幕,进而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促进科技的发展,例如华裔哲学家王浩研究的数理逻辑,极大促进了计算机理论的发展;哲学还指导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就连器官移植,也需要伦理学的观照”,可以说,哲学拉出了社会的大框架。

      “无用者,正所以为大用也;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庄子似乎早就为哲学之用作了诠释。他说过,如果一棵树长得粗壮挺直的话,那么当然算是很“有用”了,于是就会被砍了去,而如果长得扭曲丑陋,没法用来做任何东西,那么就不会遭砍,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看似“无用”,其实从保全性命的角度来讲,确实是“大用”啊。

      如何判断哲学的“用”,实在是一个辩证看待的难题。也许正是这样多维的理解判断,注定了哲学一言难尽其“用”与“无用”。

      面对记者的追问,唐正东讲述了他在美国留学的若干见闻。在美国,一般是家庭有一定经济基础,而自己又有兴趣的人会去学哲学。“一些中国和印度的移民到美国,基本选择的是计算机或生物医学等实用的科技,这样才能在当地站住脚跟,而本地人因为不用担心生计,因此会根据爱好去学历史和哲学等。可以说,哲学是‘学问中的贵族,也是贵族的学问’。”

      唐教授曾经问过一个美国朋友,会不会让孩子争取上哈佛,那位朋友回答这取决于孩子的兴趣。“在我看来,发达国家的教育已经回归到本质,即终极目标是育人而不是给人财富。而国内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父母们大多仍然信奉物质主义,希望孩子学成之后能够找到好饭碗,即使他们移民美国,教育心态仍然比美国人要功利。在中国当下较为功利的社会环境下,哲学遇冷是自然的事。”

      哲学之核:是知识更是智慧

      哲学之辩,催生我们考量哲学的本源以及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属性。风物长宜放眼量,让我们审视一下学术史视野里的哲学本真。

      哲学(辫丑颈濒辞蝉辞辫丑测)一词是由希腊文的“爱”和“智慧”结合演化而来;在我国《尔雅》中有“哲,智也”的解释。1896年前后,清代学者黄遵宪从日本将这一表述引入中国。哲学,也许从胎里出来就注定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而是要给人智慧,帮助人们实现“对认识的认识”。哲学是“思想的思想”,是精神的导向。

      美籍华人学者黎瑞山说:“哲学,一个高尚的名词,一个追寻生存意义的科学,一个号称众学女王的学问。她看似遥不可及,但其实就在我们心里;她看似缺乏实际意义,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您的一切;她看似是某些人的专利,却实在是大众的福音。”

      台湾学者龙应台眼中的哲学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

      黑格尔更有一句话:“哲学就像密纳发的猫头鹰,傍晚才起飞”。它的意思是,哲学不像数学或物理那样,二叁十岁甚至更早就可以出成果,甚至成名成家,哲学更多的是人生与阅历的总结,是对各门学科和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显然,这让我们领悟到哲学的高度也是它的难度。

      生活的悠游正是取决于哲学之慧。在诗意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哲学,精神家园不能将哲学拒之门外。上海学者赵鑫珊说,落叶不是垃圾,落叶是秋天的名片,落叶是冬天的符号;想想巴黎满街厚厚的落叶,真是富有诗意。是的,你若不知道哲学的伟大,你若没有哲学的情怀,你见到了落叶,那就是落叶。

      金钱的魔力削弱了哲学的灵光,而没有哲学的浸润指引又使社会生活面临失范。哲学的任务正是帮助人们找到生活的目标、根据和意义,使人的心灵得到安顿,不致在吵吵嚷嚷的日常忙碌中迷失方向。身处物质生活不断跃迁的时代,面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高涨,哲学应该重拾应有的风采。

      值得珍惜的是,近六七年来,经济的充分发展又带来人对精神的高度渴求,对幸福感的追寻体现出哲学之于当下社会的意义所在,哲学出现了一丝转暖的“苗头”:

      ——周国平、于丹用大众可以亲近的话语方式讲述着“生活哲学”、“经典哲学”,当他们的“粉丝”丝毫不逊于明星们的时候,也许正意味着哲学新曙光的到来。

      ——南大的本科招生人数虽然没太大上升,但是第一志愿在明显增加,而硕士、博士每年招生人数均达到50人以上,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去年录取了一位南航理工科的老教授,前两年还录取过大型公司的老总。”

      “哲学的‘冰河期’出现了解冻的信号。它的社会背景是理想和价值观的回归。”唐正东说,物质生活发达后,人们开始追问,离开了精神的富有,物质的意义何在?脱离了社会的承认,个人的意义何在?失去了未来的目标,现在拥有的一切意义何在?

      在这个充满浮躁之气的时代,请让我们以哲学摆渡,重筑一个充满诗意、充满智慧、充满幸福的精神家园,这里有鸟语,也有花香,更有澄清明朗的道德的天空,还有我们那颗恬然而有梦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