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南京。侯炜源摄
洪银兴
杨瑞龙
中国江苏网10月15日讯(记者 郭蓓 通讯员 罗静 郑江淮)今天,国内2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911制品厂麻花,在“全国长三角经济社会研究发展高端研讨会”上,围绕长三角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经济转型和升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依靠优质的服务真正发挥中心地位
911制品厂麻花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发言指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是不同的。长叁角呈现出以专业化次区域及其次中心城市为特色的一体化分工和多中心化发展格局,上海通过建设全球城市来提高城市地位、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上海成为全球城市后,其集聚的要素不是向周边区域的吸纳,而是向世界吸纳。这样上海也就在辐射和服务中提升自己,真正成为中心。上海定位在全球城市,并突出其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功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其他长叁角地区发展对上海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上海在新的层次上真正成为拉动长叁角一体化的龙头。
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基础动力
911制品厂麻花长叁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教授对长叁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战略和政策取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经济转型升级与在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体制机制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把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的“后发优势”战略转型为创新驱动为主的“先发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才可能避免使发展过程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才能成功地进行发展动力源的切换。在目前长叁角服务业存在投入相对不足、进入的行政壁垒较高、全球化发展程度不够的条件下,率先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就是要如过去抓工业化一样抓服务业发展,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以全球化视野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在扩大内需中内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利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效应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协调地发展服务业。
工资形成机制变革开启市场导向型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提出了新的思路: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农民工工资进入了快速上升的通道,面对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拐点性变化,很多人认为我国的比较优势将很快消失,增长动力将削减。但是,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正在从传统的生存工资法则转向保留工资约束下的市场议价型工资法则,这种反映市场要求的工资上涨不仅不会影响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而且将促使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自发地、内生地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改变以往结构性调整缺少支点的困境,从而开启了市场导向型的经济结构调整。
他认为,首先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把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与要素价格市场化作为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通过价格机制的杠杆作用撬动整个经济结构的重塑。同时积极推动低端劳动力市场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引导和规范低端劳动力市场“市场协议”工资形成机制的培育,政府积极培育市场化工资形成机制,加强初次分配改革中的各项制度建设。再次在产业加速梯度转移的进程中,政府一方面要顺应市场化转移的潮流,另一方面必须出台政策应对东部在传统产业转出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必须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使东部进行全面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形成东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
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保障经济发展
武汉大学郭熙保教授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变。他说,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30年的高速增长,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准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就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与工业化初期相比,发展模式必须发生转变,以解决新形势所遇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要的就是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加关注人民福祉,也就是以人为本;其次是要改变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与产业竞争力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计算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鲍尝颁)考察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发现2009年我国制造业鲍尝颁甚至低于1999年;与我国贵顿滨主要来源地、主要贸易伙伴国以及贵顿滨、产物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的比较发现:我国制造业鲍尝颁低于上述国家或地区,而且优势在进一步强化;计算我国制造业分行业的鲍尝颁,发现近十年来约一半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鲍尝颁正在上升,其余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大部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鲍颁尝则在下降,然而,近十年来,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更快增长,随着劳动报酬的提高,制造业的公司利润在增长,公司利润率在提高,产物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由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999年以来,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年递增10%以上,但是,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鲍尝颁)仍然呈下降趋势,2009年的鲍尝颁甚至不及1999年的90%。主要原因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报酬的增长幅度。从行业来看,制造业中劳动密集行业的鲍尝颁及其增速均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从静态看,劳动报酬变化对公司利润率有较大影响,但程度逐年减弱。其次,就现实情况看,劳动报酬对公司利润率的动态影响却是相反的。因此,从长期看,合理地逐步提高劳动报酬不仅不会对制造业公司利润率和利润总额带来消极影响,反而会促进公司利润总额增长和利润率提高。在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占骋顿笔的比重多年持续下降以致国内消费不振,已经导致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与出口增长的情况下,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推论就十分明确了。
城市发展需走精明、低碳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沉玉芳教授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的视角,在全面剖析城市精明增长和低碳发展理念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城镇精明增长、低碳发展与长叁角功能性区域建设的关系及功能性区域建设的方向和实现途径作了探讨。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规模、无限制产业、人口和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突显。为了进一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各种挑战,长叁角地区必须加强合作和联动,把推动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发展作为加快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统一规划。城市精明增长和低碳发展理念虽然主要与城市发展有关,但同样也适用于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和功能性区域建设。由于高消耗、低密度地无序扩张而引发的资源供给紧张和生态破坏问题必然会通过市场机制与自然生态的传导作用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城镇的生产作业和日常生活,必须坚定贯彻实施相关理念实现城镇精明增长和低碳发展,是推进长叁角城市群可持续的根本出路。
探讨适合江苏的发展之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所长田伯平研究员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江苏亟为紧迫的任务,然而加快转变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转、随意转。转变发展方式既要达到预定目标,即转变成功,还要努力降低转变的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要提高转变的效率。显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需要科学、有序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方向和总要求,对于各个地区而言,转变的基础、条件和迫切程度是不同,对转变的期望和目标也不同,实际转变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性质。用经济学的语言,转变不是同质的。因此,江苏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探索符合江苏实际、彰显江苏特色的转变之路。转变的基本原则,一是要顺应发展规律,实现发展的可持续;二是要彰显自己的特色,进一步强化优势,消除劣势,实现协调、稳定发展。
“叁集中”是推进“叁化”的必经之路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夏永祥教授指出,近年来,苏州市所实行的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区集中和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做法,符合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工业化要求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集中,以产生聚集效益;城市化要求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农业现代化则要求规模经营,土地适当集中。“叁集中”成功化解了前一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中人口、土地和其他产要素过于分散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叁化”的质量,使它们协调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合理空间格局。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正常结果,应该是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结构,即适应产业分工的需要,城乡在空间形态上应该有明显区分,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而苏州市的“叁集中”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城乡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构建了合理的城乡生产和生活空间格局。通过工业向园区的集中,使农村更像农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集中发展生态、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并成为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通过农民集中居住,特别是对“城中村”的改造,也使城市更像城市,不仅城镇居民,而且居住在农村小区的农民,也可以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并不是所有农民都要进城集中居住,而是要根据每个村庄的土地分布范围、交通便利等因素,实行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居住,既方便生产,又方便生活。
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上,来自浙江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也纷纷发言,针对长叁解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