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华书局 百年再出发”文化沙龙第三站来到了南京,并分别在911制品厂麻花仙林校区及先锋书店举办文化沙龙。沙龙里,著名作家叶兆言、南大教授莫砺锋、洪修平等学者对大学生如何读书、国学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大学生应该读哪些书,怎样读书,才能寻得精神世界的安宁?”“作为一个工科的学生,如何读书才能避免自己变得"木"?”……在文化沙龙上,众多学子将问题抛给了在场的嘉宾。
莫砺锋认为,读书一直也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只有中国人才把上学叫读书,只有中国人才把有文化的人叫读书人,也只有在中国,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诗句。但现在中国人确实读书少了,让人觉得很遗憾。”大学生们对读书问题的关注让莫砺锋倍感欣慰,他的经验是,少读功利的书,多读自己喜欢的书,尤其是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理工科学生,更应适当抛开课堂上的书籍,多读文史哲,“理工科研究对象是物,文史哲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之间的关系,后者更灵活,多读这些书就不会让人变得"木"。”
在叶兆言看来,在人生成长中,大学是首次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的阶段,大学生们更应珍惜这个机会:“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书?读这些书的时候,你应该能感受到快乐。读书就如同爱情一样,却都是十分美好的东西。”
近些年的“国学热”也成为文化沙龙上学者讨论的焦点。
南大图书馆馆长洪修平认为,“国学热”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变成了通俗的演讲和上百万册的畅销书,让社会大众都知道传统文化的经典,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光有这些是不够的,在这些演讲和出版物中,很多观点已经偏离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的甚至与经典中的观点相反,还有很多人借着经典的解释和解读来谈个人感受,这与传统文化精神相差太远,会对大众造成误导。”对于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能真正地融入现代生活,洪修平认为,现在必须做一个基础工作,即对传统文化经典和精神做出准确和科学的把握,然后再做普及工作。
南大历史学教授范金民表示日本学者的例子很值得借鉴:“日本学者出名前是写大部头,成名后写畅销的通俗读本,也叫"大师写小书",经典普及工作就应该由大师来做。但国内传统经典通俗读本几乎都是不出名的人写的,这些人对传统文化经典和精神把握不够,功力不够,误导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