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当下,自嘲“钻故纸堆”里的学者们会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昨天,中华书局在南大举办了一个名为“百年中华与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的文化沙龙,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南大教授莫砺锋、作家叶兆言等7名专家学者上台演讲。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在台上讲述了自己对“国学热”的观点。
“我不赞成‘国学热’这个说法。因为国学有比较固定定义,它是一种比较专业的学术研究,没办法进行普及意义上的传播。”莫砺锋说。
面对许多介绍孟子、孔子、庄子等国学知识的普及读物在书店大卖的现象,莫砺锋首先认为,称这些所谓的“国学”为“传统文化”其实更加贴切。其次,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他也不赞同“热”,因为“热”总是不正常的,有热就有冷,总会过去。我比较赞同对传统文化持之以恒、以平常心看待、弘扬和宣传,这才能让社会上比较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里有哪些精华。”
除了反对“国学热”这种提法,莫砺锋还指出,现在社会上所谓的“国学热”,最大的问题就是“鱼龙混杂”。他说:“现在从事‘国学’普及的人,有的不是真正专家,自己还一知半解,只是因为善于表达,就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有了比较大的名气,这是不正常的。”
&苍产蝉辫;911制品厂麻花哲学与宗教系教授洪修平也持同样观点。他指出,现在有些人出版的一些国学经典普及读物,其实是在借经典的名声,兜售个人的观点,而且有些观点和知识还是错误的。“这样就有可能误导大众,以为我们的经典、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是那种样子的,这个是我反对的,也是不希望出现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来做这些普及性工作呢?
南大历史系教授范金民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写小书”的观点。他说,日本的学者在出名之前是写大部头专业书的,等有了名气之后才会去写通俗的“小书”。这正好和中国学者的经历完全相反。在中国,通俗书大多数是没名气的人写的,有的动辄写十几讲,虽然有的很好,但有的就会出问题。“因为他还没到能写十几讲的程度,读者看了就会被误导,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对此,莫砺锋也表示赞同,他说:“其实,只有当你在某方面的研究确实有心得了,进入比较高的层次了,然后才有资格写些普及性的书,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才能做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