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来自全国93所学校的100名教师,日前荣获第6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我省有10位高校教师获此殊荣。
据悉,本届百名获奖教师均来自教学一线。其中,从事普通本科教育的80名,从事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20名。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的41岁。我省高校有10名教师获此殊荣,分别是:李满春,911制品厂麻花;李霄翔,东南大学;赵跃民,中国矿业大学;强胜,南京农业大学;吴晓蓓,南京理工大学;王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志翘,南京师范大学;周兴元,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陆锦军,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王应海,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2003年教育部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教授要上讲台”的指示要求,设立的常设行政性表彰奖励项目,每3年评选100名名师。2007年起,改为每年评选一次。
李满春:“抛锚式”教学模式
昨天虽然是教师节,911制品厂麻花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李满春却没有歇下来,连记者预约采访,他都没能抽出时间。
他的学生、南大教师陈刚告诉记者,在教学上,李满春完善了“抛锚式”教学模式,这也是他此次获奖的一个亮点。
“抛锚式”教学模式,就是将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此着力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学生向高层次、综合性人才方向发展。
陈刚举例说,李满春会把课题作为教学任务,交给团队中的其他老师,安排给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探讨、交流。包括李满春在内的老师在其中只是个引导者,同时也参与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研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完成学习目标。
说起李教授,陈刚用“对学生和蔼可亲”形容。学生宿舍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在这里,他和学生聊科研、聊社会现象。陈刚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李教授来到学生宿舍,与他们聊天。晚上,他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邀请大家去校外的一家汤圆店吃元宵。这些学生里,还有不是他带的学生。
李霄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李霄翔教授刚刚从北京领奖归来。面对“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头衔,他显得很谦虚:“我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
虽然早已是教授、博导,但李霄翔还是坚持每年给本科生上课。这些教学内容他少说也讲授了几百遍,如何让课堂变得有新意?
“本科生在中学已经学了6年,因此在大学阶段,我主要培养他们自主的、个性化学习的能力。”从2005年起,他就和学校同仁一起推动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他认为,外语教育的理念、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方法、评价机制上也要有所“变”:“东南大学是985高校,学生的层次很高,我们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就业市场的人才,因此学生一定要有创新能力,要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正因为如此,他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用结合,并不单单是教授学生一个语言技能,而更着重于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比如说,我设定一个议题,让学生参与议题的讨论,当然,讨论的全程都是用英语的。这个时候,学生就必须具有主动分析、主动寻找资料的能力。”
王岩:做“思维的助产士”
哲学是一门枯燥的学问,可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岩教授,总能用他独特的方式,把哲学理论讲述得娓娓动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
“我刚从教时只有22岁,班上1/5的学生比我的年龄还大。所以,我不希望用一种威严的、权威的形式去灌输给学生理论。我理想的课堂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形式,重点在于启发学生思考。”王岩说。
因此,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摸索出“思维助产法”、“漫谈式讲解法”、“理论人格化法”等细致而独到的教学方法。他常常用指出问题、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学生“思维分娩”。“比如‘正义’是什么?有人说正义就是切勿偷盗、切勿说谎。让学生来辩论这种说法对不对,不断的用正面的、反面的事例来激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许有的学生会提出,对着绝症亲人隐瞒病情,这种说谎的行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正义。这样,他对问题的理解就升华了。”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都是坐着回答问题的。他说,站着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人觉得拘谨从而束缚了思维发挥。因此,他都让学生坐着回答,以一种平等对话的形式,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碰到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他甚至会与学生互换位置,让学生走上讲台,而自己坐到学生的位置上,任由学生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