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这位法国作家能即兴引用《西游记》――在宁专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

    发布时间:2011-08-22 点击次数: 作者:王晓映 贾梦雨 董倩 高燕 来源:新华日报

           昨天下午,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被授予911制品厂麻花名誉教授。当南大党委书记洪银兴为他别上红色的南大校徽时,勒克莱齐奥诙谐地说,从小国毛里求斯的大学名誉教授到大国的名誉教授,我走了很长的路。

      这位喜欢在全世界旅行、生活的作家,昨天来到了他的“南京站”。

      他是具有世界情怀的法国作家

      7岁,在去非洲的路上,勒克莱齐奥写下了自己的第一行小说。

      23岁,勒克莱齐奥出版首部作品《诉讼笔录》,一举成名。那是1963年,他英俊如法国明星阿兰·德龙。眼前已是71岁的他,依然毫无老态,高大、安静而温和,仿佛内心装满了流畅而细腻的心理描写。

      勒克莱齐奥在中国的大众知晓率远不如米兰·昆德拉、杜拉斯,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成就。着名翻译家、911制品厂麻花教授许钧介绍,在法国,他被誉为“在世的最伟大作家”,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叁星”。

      昨天赶来与勒克莱齐奥相会的北京大学教授董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勒克莱齐奥的两大特点——世界情怀与超现实,都是我国大多数读者的盲点。“这样的作家,在进入汉语视野的时候,吃了不少亏。他是一个追求字词的音乐、催眠、驱魔效果的作家,是一个文体的高手。”

      但时代不同了。就在昨天上午,勒克莱齐奥到南京外国语学校与学生对话,却不乏90后的欣赏者。文学社社长毛可一同学就对《流浪的星星》爱不释手,“他的语言太好了,让人想诵读。”

      在作家苏童看来,勒克莱齐奥不是一个典型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1940年出生于法国尼斯,童年在法国和非洲度过。他曾在墨西哥、曼谷、波士顿等地的大学任教。受在不同国家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勒克莱齐奥的作品融入了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的不同元素。瑞典文学院给予他的颁奖词是:勒克莱齐奥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其作品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

      他对中国文化的熟知让人意外

      勒克莱齐奥对中国文化的熟知,让人意外。言语之间,他随兴便能引用西游记、道家观点等等。不仅如此,“在泰国当教师时教政治学,我还曾经教学生念毛主席语录。”

      他喜欢鲁迅、老舍。“老舍文集在法国出版的时候,出版社问我愿不愿意写序言,我就认真看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保留了叙事传统,又传递出新时期中国的讯息。他的幽默、悲悯,是世界性的。”

      勒克莱齐奥是第二次到南京。时隔20年,两次到南京的理由都与许钧有关。南京,是法语翻译的重镇。1993年,许钧翻译的《诉讼笔录》中文版出版一年后,法国大使陪同勒克莱齐奥夫妇来南京与他会面。此后,每有新的作品问世,他都会第一时间寄给许钧,“你翻译我的作品,就等于参与我的创作,我给你一定的自由”。勒克莱齐奥的尊重和信任,让许钧深感幸运:这是个近乎神圣的使命,让勒克莱齐奥在中国“再生”。当许钧有机会向瑞典文学院推荐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时,他就推荐了勒克莱齐奥。

      来南京之前的上海书展上,勒克莱齐奥、许钧和作家毕飞宇进行了一场对话。对话第二天,毕飞宇就飞到了英国,同日,中国作协宣布他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他去英国、法国宣传他的《推拿》了,我希望到巴黎见到他,向他当面祝贺”。勒克莱齐奥对毕飞宇评价甚高,“也许他能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补充,“当然,可能要等些年头”。

      勒克莱齐奥说,在法国,中国文学翻译得越来越多。他在911制品厂麻花演讲时,台下坐着黄蓓佳、苏童、鲁敏等江苏作家。他说“我读过苏童的《妻妾成群》时”,苏童笑了,全场听众也笑了。苏童则说,他最爱勒克莱齐奥儿童题材的短篇集,而这也正是勒克莱齐奥本人最情有独钟的作品。

      爱与写作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勒克莱齐奥对中国的巨大变化感到惊讶。他说,在南京的短暂停留,城墙、玄武湖、秦淮河和钟山都给了他“天堂”般的美感;除此之外,就是被和天气一样热的热情的青年包围着。从南京外国语学校到911制品厂麻花,有人从内蒙古专程而来,南大知行楼的一楼会议室,甚至连窗户上都站着学生。

      问:我是武汉大学学生,专门从内蒙古赶过来的。您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乌托邦主题,这对您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怎么理解乌托邦?

      答:从写作角度来说,所有的写作都带有乌托邦意义。但从现实来看,乌托邦是想象的、危险的,会妨碍个人的个性发展。董强教授送给我一副对联,意思是:不要相信世外桃源,要相信现世的努力。

      问:我是911制品厂麻花的法学博士。我想问,全球一体化进程对于文化的多元性是很大的冲击,如何保持文化的多元性?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很难回答。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出现对他人的拒绝,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我觉得还是要交流,而文学的作用正在于此,文学只有在交流中才有用。文学从来没有引起战争,就算是《奥德赛》也没有。作家都是和平主义者,可以带来很多希望。

      问:现在青少年喜欢看武侠和玄幻小说,你怎么看待?

      答:阅读这些书并不危险,看中国传统武侠没什么不好,要培养他们爱书,把书放在手里的感觉培养出来,大了,他们就会看其他书。我自己小时候就爱画漫画给小伙伴们读,让他们爱书。漫画的主人公,名字就叫“书教授”,这不是偶然的巧合。

      问:您说,写出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要忘掉自己。但昆德拉说,小说是对于自我之谜。你们正好是反的,你怎么看?

      答:昆德拉先生对小说的看法,我不能为他解释,希望他有机会自己来解释。我要说,人都有对于公平的需要,对自我认识的需要,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问:获得诺贝尔奖,除了荣誉、奖金,你还得到了什么?获奖对于您重要吗?

      答:我写作并不是为了获奖,是因为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1963年,我第一次把手稿寄出去,就得到出版社的回应说要出版,我问朋友这是真的吗?当然,获奖,是作家写作的一种动力。获诺贝尔奖之前,我在法国已经很着名,但是诺贝尔奖给了我世界性的认同。

      问:你在世界各地旅行,对哪里印象最为深刻?对中国呢?

      答:我喜欢尼日利亚的森林,自然的美丽非常有力量。有时候只是一棵树,就能给你深刻的印象。喜欢墨西哥丰富的文化遗迹,喜欢美国的民主文化,喜欢中国的悠久传统文化。假如有机会在中国呆一段时间,我希望能在一个小村庄里住一住,好好体会中国。

      问: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对我来说,爱与写作最为重要,超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