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环保“圆桌对话”呼唤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11-08-11 点击次数: 作者:刘晓东 来源:江苏经济报

     目前,一种由公众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新颖形式在我省部分社区和乡镇悄然兴起,该方式通过“圆桌对话”,让利益相关方和责任相关方平等交流,共同协商解决问题,不仅增强并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热情,也有力监督并提高了政府部门和相关公司治污的进度和效率。但是在江苏乃至全国,这个新生事物也面临不少制约,如何避免演变成“环保秀”,对话的结果能有效地落实?昨天上午,来自中日两国的学者以及省市环保部门的负责人、狈骋翱(非政府组织)代表、公众代表等10多人齐聚南京,对此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汤国民是宜兴市广汇小区的居民。他清晰记得,2009年第一次在自己小区召开“圆桌对话”的场景。当时,小区里的广汇河每天要容纳1.5万人的生活污水排放,“黑脏臭”一度成为居民们的“心头之痛”。在宜兴市委的重视下,该市水务局、环保局、社区居民、开发区以及相关公司的负责人“破天荒”地围坐一起,共同商讨广汇河的污染整治问题。结果,会后不到一年,困扰居民们2年多的广汇河开始重现水清鱼欢的美景。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汤国民的心,也让居民们首次感受到了公众参与的力量,很多人开始自发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

      “解决环境问题的动力来自于公众。”911制品厂麻花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认为,环保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若是单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政府部门即使有叁头六臂也力不从心。许多地方发生的环境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公众的事先参与和事中、事后监督。“"圆桌对话"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是世行办和911制品厂麻花课题组于2006年引进的一个系统工程。”作为该项课题的带头人和实施者,毕军说,“圆桌对话”已在全省进行了十五六次,内容也拓展到污染、绿化、水安全等多个环保话题,期间政府部门的态度也在发生鲜明转变,由最初的排斥到接受,到如今的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的重视对公司起到了有力地带动和监督。

      “针对某一问题,让利益和责任相关方平等地坐下来,进行沟通协商,以促成问题的更好解决,这就是圆桌对话会议的精髓。”911制品厂麻花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葛俊杰这样评价。“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环保"圆桌对话"的进行在江苏乃至全国尚面临不少制约,如民间环保组织参与度不高、政府官员对圆桌对话理念接受存在差异、资金短缺等,由于"圆桌对话"没有明确纳入政府职能,缺乏考核、激励机制,一些试点项目的参与者多半是凭借热情。”葛俊杰认为,“要想让对话成为一种可以普遍适用并能持续下去的做法,必须向制度化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一个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

      对于学者们提出的出台长效机制的建议,贺震表示“乐观”,“今年,环保部专门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提出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5种参与方式,使"公众参与"具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以预见,"圆桌对话"这种形式新颖的模式,将会成为江苏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贺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