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张宪文:倾十年精力搜集大屠杀史料

    发布时间:2011-08-05 点击次数: 作者:陆一夫 来源:金陵晚报

        张宪文目前担任911制品厂麻花历史系教授、911制品厂麻花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的名誉会长等职务。在本届的南京文化名人中,张宪文是特别的一位,因为他所主持编纂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曾经荣获南京市第一届十大“文化精品”。

        这一系列丛书全面系统地反映南京大屠杀史实,具有鲜明的南京特色。全书共72卷,约4000万字,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版对推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对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大作用。采访中,张宪文提到,早年学术界因为材料不足而对大屠杀的这段历史研究很不够。为了编这部书,他从2000年开始便搜集史料,并先后动员了100多位学者、老师参与这个项目。“我们找了英语、日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的老师,到世界各国去搜集材料,其中包括日本军人的回忆录、日记和书信等。”张宪文等在搜集史料时,坚持科学的态度;客观地把各方面的材料汇总收集。虽然书已经出版,但张教授的资料搜集工作一直没停,至今已有十余年,“接下来我的计划是写一部《南京大屠杀史》。”

        张宪文教授已经77岁高龄,但仍然奋斗在历史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他向记者透露,1954年考大学的时候报考的是经济专业,结果没被录取,被调剂到历史系了。而当时年轻的张宪文觉得学历史就是背书、讲故事。毕业之后,张宪文留校任教,对于历史教学一直是严谨地遵照课本。他说:“年轻的时候没有真正认识历史,等进入中年以后,才意识到我们为什么研究历史。”张宪文说,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寻找、挖掘历史史实和真相是每一个历史学者的责任。“这是历史学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采访张教授的时候正值暑假,但他依然忙碌。他称自己已经把生活和事业融在了一块,有时候在家里脑子里也想着工作的事情。“经常把我爱人交代的事情忘记了。”

        从1954年来到南京,张宪文已经在南京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也目睹了南京的变化和发展。他强调,南京应该坚持城市特色,把自己发展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历史和文化是南京人民的宝贝和骄傲。”他说,南京的民国建筑之多就连北京上海也比不上,“我们要保存好这些建筑,它是历史的体现和象征,让民族传统和现代文化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