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在漫长的中国文明史长河中,外来文化不止一次地由外而入,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和交融。而佛教的传入,则是其中最为持久、最为宏阔,也是最具深度的一次。它由最初的一种异域文化,最终演变成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不仅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走向。所以,要全面展示佛教的中国之路,以及中国佛教的丰富内容,需要有一部史诗般的巨着方可实现。而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5卷本《中国佛教通史》(学术版),堪当此任。这部着作由赖永海教授主编,参与撰稿的共有22位专家学者。整个写作过程历时5年,出版社又用2年多的时间精编精校,最终出版面世。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这部《中国佛教通史》的出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填补了我国佛学研究的一大空白,提升了我国佛学研究的国际形象。因为自近代以来,对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成果虽然时有新出,但完整地反映中国佛教历史全貌的通史之作,一直没有出现。日本学者镰田茂雄以个人之力计划撰写8卷本的《中国佛教通史》,但完成了5卷即因去世而中辍。任继愈先生也有一个主编8卷本的《中国佛教史》计划,并希望以此改变由外国人撰写中国佛教通史的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任先生的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完成,此书至今仅推出前3卷。后来郭朋先生撰写了一部3卷本的《中国佛教思想史》,近年来潘桂明先生又撰写了3卷6册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都具有通史的性质,但正如这两部着作的名称所反映的,它们主要是“佛教思想”的通史,而非“佛教”的通史。佛教之为宗教,除了义理和思想,还广泛包括制度、经济、仪轨、礼俗、文物、建筑、艺术等等,因此“佛教通史”与“佛教思想通史”无论在各自所反映的内容上,还是在各自的撰写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由此说来,本书确实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之作。该书以时序为经,以教派、学派、宗派以及地区为纬,全面记述了佛教初传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佛教发展全貌,内容广泛涵盖中国佛教的典籍、人物、教义、制度、寺院经济、文化艺术乃至叁教关系、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它的出版,不仅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因为这是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中国佛教通史》,完成了几代中国学者的夙愿。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作为一部高水平的学术着作,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可概括为叁个“名副其实”。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第一,名副其实的“通史”之作。众所周知,中国佛教包括叁大系统: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这叁大系统虽然同出佛教一脉,有着共同的教义基础,但它们又有各自的发展历史,无论在典籍、制度还是仪轨、习俗等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由于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传统上汉传佛教就成了中国的主流佛教,许多冠以“中国”之名的佛教史着作,实际上仅写了汉传佛教史。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藏传佛教又是叁大佛教派别中极有影响的一支,把它排除在中国佛教之外,显然是不妥的。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虽然只流传在云南等少数地区,但也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就区域而言,台湾地区的佛教也有一定的特色,但长期以来也是被忽略的,这套书则在第15卷中专辟一章,介绍1895—1945年的台湾佛教。还有,为更加全面地反映中国佛教的全貌,该书还兼及一些宗派在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地的传播情况。因此,这部着作是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中国佛教通史”。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第二,名副其实的“学术版”。一般而言,通史之作与专着专论的写法有所不同,前者重“定论”,后者重“新见”。这是由于通史注重知识性介绍,要做到“权威”和“公允”,同时又为篇幅所限,难以像专着专论那样对某些问题做深入的阐发。这套书冠以“学术版”的名称,是希望在通史写作中,走出一条知识介绍与学术研究并重之路。一方面,该书充分吸收以往学术界的成果,积极采纳已有定论的观点,使之成为以往学术结晶的集大成。另一方面,对某些有争论的问题,详加比列,又经过作者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如书中对《大乘起信论》、《楞严经》、《仁王经》等真伪的考证,都堪称是当今最新的学术成果;另外,在一些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如西夏佛教、金代佛教、辽代佛教等方面,由于相关作者长期着力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写得饱满而厚实,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所以,有不少学者称这部《通史》反映了我国当今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第叁,名副其实的“史家”笔法。宗教史(包括佛教史)的写作,往往容易染上“信仰”或“不信仰”的色彩,所以一部宗教史或佛教史着作,经常会招来完全不同的声音。这套书在写作过程中,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吸取过往同类着作的教训,力求以史实为本,秉持客观公允的立场。如在评述佛教历史人物时,不毁不誉,既充分尊重佛教信仰者的感情,又恪守史家原则。再如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评述,重在厘清其脉络,分析其原因。在必须作出价值判断时,也力求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分析。这种研究和写作的态度,为同类着作做出了典范。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像任何一项重大学术工程一样,这套书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书中某些篇幅(如云南上座部),受目前研究力量的限制,还显得相对薄弱;全书在史与论的结合点上,由于撰稿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也不尽平衡;一些区域佛教的特点,还可以更好地分析与阐述。但无论如何,这部着作堪称是中国佛教研究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