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南大科学园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园区

    发布时间:2011-06-27 点击次数: 作者:宋广玉 陈宁 来源:南京日报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长期在硅谷从事微处理器和系统芯片研发工作的徐斌博士,今年1月回到南京,在911制品厂麻花科学园成立了南京数模微电子有限公司,并和南大微电子工程学院共建911制品厂麻花微处理器联合实验室。“明年,我们的微处理器产物有望量产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使用,取代我国目前大量使用的进口微处理器。”公司董事长徐斌说。

       “前不久,南京市党政代表团到北京考察,北京‘园区先行、制度先试、人才引领、科技创业’的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推动高校科教人才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信心。去年6月全面开工建设的911制品厂麻花科学园,正在园区内建设国际标准孵化器和新兴产业创业园,吸引更多人才来宁创新创业。”昨天,栖霞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力南大科学园及其他高校科技园的建设,栖霞正在整合和发挥高校科教人才创新资源优势,推进高校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就地转化。

        科教人才优势对接产业发展优势,南大与仙林大学城共建科学园

        仙林大学城目前有12所高校,20多家科研院所,3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5个博士后流动站,近1.4万名高校教师、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14万在校大学生。当前,南京发展面临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的第三次机遇。怎样把如此丰厚的科教人才创新资源变成现实生产力,成为摆在栖霞区和大学城面前的一大课题。

         仙林大学城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深入研究,大学城与911制品厂麻花共建科学园,用911制品厂麻花及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教人才优势,对接栖霞区内的光电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提供创业支撑,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2010年6月,涵盖空间科学技术园、创新创业教育园、智慧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的“四园一基地”的科学园开工建设。

          建设国际标准孵化器和新兴产业创业园,为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建设国际一流的孵化器、加速器是科学园的首要发展目标。”南大科学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玉泉表示,聚焦人才、教育、科技、创新“四个第一”,南大科学园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和加速器,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高校科技人员、留学归来人员等创新创业人才成果转化提供一系列支撑。

         科学园与911制品厂麻花智慧城市研究院合作,共建物联网检测分析中心、新材料工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此外,南大所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向园区公司开放。据了解,科学园还与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分校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学院,为高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并为其创新创业提供相关孵化服务。同时,科学园的新兴产业基地,还专门结合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挖掘南大海内外校友的人脉资源,将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到科学园中。

         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高科技项目及人才相继入园

       “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还要与高校联合培养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徐斌告诉记者,他从美国硅谷回来,不仅带来可以取代国外微处理器产物的专利产物,还与南大共建微处理器联合实验室,共同培养微处理器研发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在南京打造微处理器产业链。


         而去年8月入园的元培世纪(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南京重点打造的全球多语信息处理中心,已有员工500多人。“现在已进入云计算和物联网时代,仙林建设智慧谷的定位与公司的发展规划吻合。”公司董事长蒋小林说,公司一进入科学园就与周边高校实现良性互动,新进员工50%来自这些高校。

        “今年,园区在重点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做好招才引智工作。”赵玉泉表示,到5月底,除数模微电子、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天光所和元培公司外,园区新引进了环保部环科所等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项目、1个新能源电池研发项目、1个智能电网应用元器件研发项目和1个风险投资基金项目。此外,由海归创业团队领衔的多功能环境快速在线监测集成系统、智能光纤传感器、纳米涂层沉积仪器设备、通用宽带无线有线融合通信系统以及公职培训等项目也在洽谈推进当中。

         栖霞区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他们先后与5所高校共建科技园,“十二五”期间,还将与每所高校共建一个大学科技园,推动南京科教人才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