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在寻访党史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1-06-09 点击次数: 作者:缪志聪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前911制品厂麻花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编写了《脊梁》、《建党大业》等红色书籍,书中史实准确易懂,不仅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欢迎,也在南大校园掀起了一股“红史”潮。

      红史可寻:铿锵之音犹在耳畔

      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被誉为“19点钟太阳”的普通工人徐虎到身残志坚的当代“保尔”张海迪……坚定的信念、人性的温度、人格的力量、党性的光辉,在他们身上凸显。如今,在南大师生的整理下,这些铿锵之音又仿佛重回耳畔。

      在南大计划出的5本“红书”中,《脊梁》与《建党大业》已经问世。

      “我们计划共出5本,在党的生日前陆续出完,其中以资料照片为叙述特点的《图说党员生活》业也基本上完成。”该系列图书主编之一、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教授王月清介绍说,这5本书多请南大哲学系、历史系等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参与编写,“以便让丛书更适合年轻人阅读,同时也让学生们重温党的光荣历史”。

      红史可读:全面真实以史动人

      90载的时间,太多的记忆值得珍惜,太多的人物值得追怀,太多的足迹值得追寻,如何将这段征程真实、生动、全面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又免于说教空洞呢?

      参与《建党大业》编写的在读博士生翁寒冰介绍说,为了增强“红书”的可读性,这本书对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口号和先锋语录进行了全面整理,“每个问题和口号寥寥数百字,简明扼要,清晰明白地给予解答,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

      翁寒冰告诉记者,对于口号和问题的选取既没有“为尊者讳”,回避一些重要的史实,又力求生动,令人身临其境。

      在另一本以介绍党员故事为主的红书《脊梁》中,南大的学生们广泛搜集了党员的先进事迹,如他们细心关注张海迪的微博,将近年来媒体报道的事迹补充到书中。参与《脊梁》编写的哲学系硕士生范文丽介绍说。“我们每个人物都写四五千字,然后删到2000字左右,按照人物个性突出重点,从人物自身的成长过程,感知人物的生命、人性的力量”。范文丽告诉记者,“我们写的时候都先把自己打动,这样写出来才能感染别人”。

      红史可学:人格力度感召师生

      “红书”并不一味强调完美与光辉,而是还原史实,让先锋人物和先锋故事“有血有肉”,也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脊梁》一书中,不仅有一群仁人志士,也有一群热血青年,他们胸怀一种信念、奉献一腔真诚,信念和真诚伴着血泪和欢欣。

      “我们并不一味强调他们伟大的一面,而是突出信仰的力量,服务他人的信念使他们的人格充满力度。”范文丽告诉记者,“最关键的是,他们是我们大学生可以学习的,学他们服务他人的信念与自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