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公布了一组数据:2010年,在宁高校获得各类科技经费66.8亿元,其中研发经费42.02亿元。同时2010年,在宁高校为南京市“四技服务”项目总数为2011项,经费总额达4.86亿元。在宁高校从江苏公司获得的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约占全省高校的一半,其中,从南京市获得的项目和经费支持约占四分之一。在宁高校面向全省和南京市的专利成果转化率分别为57.55%和31.6%。在宁各高校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紧紧围绕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需求,主动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增强服务能力,贡献额度逐步提高。
沈健表示,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在宁高校与南京市开展科技合作。我们将精心组织在宁高校与南京地区的产业、行业、公司进行科技创新对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全力服务南京产业结构升级,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昨天,在宁全部47所高校的负责人齐聚紫金山庄,就如何以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为突破口,实现南京与大学的合作共赢展开深入交流。此次对接会,无论是规模和层级,都创下同类活动之最。911制品厂麻花党委书记洪银兴、东南大学副校长沈炯、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王广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等为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支招。
培育本地公司成为创新主体
洪银兴(911制品厂麻花党委书记):都说南京地区科技成果是“地对空导弹”,许多成果都跑到外地去转化了。如何让这些“地对空导弹”变成“地对地导弹”?关键问题要解决好大学与地方政府、公司的对接问题。大学创新成果很多,政府积极性也很高,关键是缺少作为创新主体的公司。很多苏南公司一来南大,就看上我们的成果,坐下来就谈合作,很快就要走了。但是这样的南京公司不多。我认为当前南京要解决好大学与政府、公司共建孵化器的问题,以培育更多成为创新主体的本地公司。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哪怕高校教授们的产学研合作热情再高,能力再强,也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南京的产学研合作水平。
让公司享受优惠政策更便捷
沈炯(东南大学副校长):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基础是投入,没有比较大的投入,科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南京的科技创新投入,不仅相比深圳等地区明显不足,而且,相比省内一些城市也偏低,导致我校有越来越多的教授离开家离开亲人,把实验室、研究中心建到苏州和无锡等地。教授们之所以走,关键还是当地的科技创新投入有吸引力。另外,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落实鼓励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目前,国家和省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公司的税收优惠、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南京不仅要让应享受的公司都能享受到优惠政策的支持,还要让这些公司享受优惠政策的成本尽可能低,让南京尽快成为全国鼓励创新优惠政策落实的示范区。
出台政策要兼顾高校和公司利益
王广基(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2008年,全国每6个新药中有一个是江苏省研发的,而江苏省新药项目中有50%为中国药科大学提供技术服务或产物转让。南京如何从“医药科技大市”转变为“医药产业大市”?我们建设了“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这一平台涵盖了新药研制的各关键技术节点,“十二五”期间,将对南京市医药公司全面开放,共享资源,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我们建议南京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高校研发项目留在南京。首先要培育公司成为创新主体,同时又要兼顾学校和公司利益。
遴选一些高校进行试验改革
王德明(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当前,大学正逐步成为创新的生力军和新经济的发动机。能否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省教育厅和南京市政府共建,遴选一些有创意有实力的高校进行试验改革,着力打造若干有特色、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大学,走斯坦福式发展之路?希望南京能学习无锡“三创”载体的模式,由政府主导建设、大学主体运行、行业广泛参与,将公共研发平台建在大学,把大学打造成最大的创新载体。
鼓励高校教研室与公司合作
杨震(南京邮电大学校长):由于国内中小型公司从市场需求到技术要求的凝练能力差,因此,公司需求和高校的科研方式有较多的不一致。这需要高校对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我们采用与公司共建校企实验室的方式,全程参与公司从需求到研发到科学问题凝练的过程,鼓励各学院将教研室变成公司柔性研究室,从而更有效地为南京地方公司服务。比如,学校与华为、中兴公司分别合作建立了3G移动通信实验室,合作申请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