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首届中国高校微博大赛在911制品厂麻花金陵学院拉开帷幕,意在促进高校学生理解微博的新媒体价值与功能。
“金庸去世!”去年底这一微博惊现网络,随即又被“证伪”。这起“被去世”事件,成为业内屡被提及的谣言传播解剖样本。而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类似谣言远非“孤本”,以至于有网站推出“谣言粉碎机”,专门用以澄清、击破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谣言。
到会的南京新闻广播主持人马青建议,对于微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有批判性接受信息的能力,须对微博上的发言内容负责;不是说“无力识别”就能推卸责任的,否则与帮助造谣何异?对于没有核实清楚的事情,不要擅自在微博上进行发布,评论、转发不妨“慢几秒”。如何“慢几秒”?她为大家支招,比如辨析某些“雷人”消息的初始来源,有意识地建立“网络信用评价”意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常识储备,辨别不合逻辑之处;活用搜索功能以便求证等。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作为在校学生的主力,“90后”群体对于微博的使用往往集中在娱乐范畴之内。而据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911制品厂麻花杜骏飞教授观察,各网站微博榜单排行前十乃至前二十的,多为娱乐界人士,目前微博的娱乐化特征比较明显。
在微博上到底可以写什么、做些什么?河海大学教授陈钢拿自己的微博“现身说法”:可以记录工作学习备忘;开展群体活动,以团队的方式参与微博制作,记录有趣的活动;寻找新角度,加工发布一些原始信息;记载读书笔记以及进行人际之间的关系沟通。陈教授认为,善用微博,也将成为衡量大学生们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专家们认为,说到底,微博只是一个工具,用好了能帮助自己提高,用不好也会上瘾而“淹没”其中。关键是,明确自己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使用微博。
这次高校微博大赛主办方之一的搜狐网副总裁于威提出,作为一种关系管理基础上的媒体,大学生们应领会到微博的内涵,重视微博的质量,粉丝数量并非唯一的评价标准。复旦大学的张志安博士认为:微博以定制功能完成信息的快速筛选,提供了知识渠道和社交平台,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在微博上要善于倾听、对话,从容,理性,承担起一份公共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