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日本地震,由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而引起了一条400—500公里长,200公里宽的破裂带。”第四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昨天在911制品厂麻花召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海兵分析了日本地震余震不断的原因,并大胆预测未来20年发生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比较小。
余震可能造成富士山喷发
不少人开始担心,为什么余震的震级也高达7级?李海兵解释,这是因为3·11日本地震的震级实在太高,板块运动释放的能量太大,一次地震没有完全释放的缘故。“虽然地震后发生余震的次数和震级会逐渐衰减,但还是不排除‘回跳’的可能性。”
“发生在日本静冈的6.4级余震造成富士山喷发的可能性很大,”李海兵预测。1960年的智利9.5级地震后发生了火山喷发,而苏门答腊在2004年发生9.1级大地震后,隔了整整一年才发生火山爆发。李海兵认为,在地震前日本的新燃岳火山曾经爆发,这可以视为是日本地震的一些“前兆”。“富士山如果喷发,对我国的气候、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作为国内的研究人员,需要提早作出警惕。”
地球调成“震动挡”了
李海兵说,2008年11月14日的昆仑地震拉开了“震动挡”的序幕,到了2008年,青藏高原发生8次6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表明全球进入新一轮地震活跃期的信号越来越强。大地震周期的间隔是40年到50年,在最近一两年内不排除发生8级到8.5级大地震的可能性。随着日本9级大地震的发生,环太平洋地壳的活动越来越激烈。李海兵还提醒,在环太平洋板块的东北部边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活动,例如美国的阿拉斯加、西雅图等地区,所以在日本地震发生后这些地区需要格外警惕。
南京不在地震“雷区”上
微博上盛传的一张“全国30大中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表中,南京排名第11位。但南京是地震“雷区”的说法遭到了李海兵的否认。地震对于平原地区的影响十分微小,而在板块衔接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地震“雷区”。
日本地震后,与欧亚板块“搭边”的区域,如从菲律宾到中国台湾会受一定的影响,但对我国大陆的影响目前仍无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