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昆曲演员南大唱昆曲台下学子一起“咿呀”

    发布时间:2011-03-22 点击次数:

    似水流年《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此次罗晨雪和她的同伴们带着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惊梦、寻梦两段)以及《玉簪记·偷诗》前来南大,演绎古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勇敢追逐。谈起初衷,负责人之一在台上表示,“大家都觉得昆曲离现代生活很远,但我们想告诉大家,事实并非如此。”

    表演开场即为《游园惊梦》这一名段。罗晨雪的杜丽娘扮相极佳,淡粉绸裙素白水袖,牡丹苏绣精致婉约,头饰珠花光泽温润,持一把折扇莲步轻移,凤眸轻扬嘴角微抿,便是说不尽的娇嗔灵动,道不出的清雅可人。

    罗晨雪为保持音效坚持不用话筒,软糯的嗓音濡染着江南独有的潮湿气息,在小剧场弥散开来。

    “我一直以为昆曲和京剧等剧种一样很难理解,也很难叫人喜欢,但现在看来,是我错了”,一位先前连连声称被迫前来打酱油的女生直言,“一直听别人称赞《牡丹亭》如何如何,今天终于见识到了,怪不得《红楼梦》里林黛玉都听得痴迷了”。

    今生看到的前世

    《玉簪记》讲述的是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的爱情故事,而《偷诗》这段便是两人之间大胆的相互试探,其中青年男女讲述孤独、互相挑逗的话语,颇具有现代性,也引得在场观众不时会心一笑,掌声连连。

    “一直以为古代男女矜持甚至是迂腐,但现在发现他们也有敢爱敢恨的热血,在他们身上我似乎能看到现代男女的影子”,看完《偷诗》,中文系的张宇既惊讶又惊喜,“原来昆曲也挺生活化”。

    为使观众更深入了解昆曲,江苏省昆剧院的表演者特别设置了与观众互动的环节,亲自教授学生丑角的几个基本动作,全场一起“咿呀”低吟动作节拍,“原来昆曲这么好玩”,一位坐在记者身旁的男生在“咿呀”之后欣喜地说道。让大众理解昆曲,让昆曲融入生活,或许这就是江苏省昆剧院一行前来免费表演的目的所在。

    吴敏对此不无感触,“昆曲很美,却不是天外飞仙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清丽,它上演的虽然是前人的故事,但离我们并不遥远,那种希望追求不会变。比如你坐在这儿看《牡丹亭》,却会不时的想象自己就是杜丽娘,会遇到自己的张生。”

    河对岸的风景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讲师郭晨子曾说,昆曲是河对岸的风景,河水汤汤,没有摆渡的舟,这古老的中国昆曲是贵族间的自娱自乐,失去家班之后便陷入困境。如今斗转星移,不知这扇贯通古今的窗,是否还能维持明净光亮的敞开模样?

    “我是看过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才对昆曲产生兴趣的,这次来南大听罗晨雪也纯属兴趣所致”,专程从外校赶来的朱新对记者笑言,“我没想到南大会有这么多的人来看,(小剧场)都挤满了,原来我们那边演昆曲的时候都没什么人看。”

    疏风朗月浅斟低唱、玉盘珍馐把酒言欢似乎才是常人眼里昆曲上演的背景基调,但寻常小巷阡陌人家也是支撑它延续至今的土壤,“它离你很近,只是你以为很远”。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你瞥见它的一角衣袂,也听见它心脏跳动的节律,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林兆华眼里,“能够和希腊悲剧媲美的不是中国的话剧,也不是别的剧种,而是昆曲”。

    “现在很多人都潜意识里把昆曲抬得过高,使得它不能流行于大众,但这也算是它魅力不衰的原因之一吧。但就现实来说,昆曲的确需要更好的传承”,张宇在看完所有剧目之后说道。

    昆曲无它,得一美字。学者余秋雨认为,从审美意义上,昆曲透露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奥秘。从山野之花唱至天下胸怀,从儿女情长唱至人生百态,昆曲被痴迷200年的辉煌虽然不复,但它终究不是河对岸的风景,可望而不可即,纵使泛舟沧海,也能坐拥彼岸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