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院士
访谈录
在南京居住了50多年,王颖觉得很惬意,而她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感情则显示出女性特有的细腻。
“每次坐飞机回南京,透过窗户,看到地面上星星点点的反光,我感觉特别亲切。我研究了一辈子的水,而这些星星点点正代表着南京的江、河、湖。”
与王颖的对话始终离不开水,“南京应尽快摸清水家底,畅通现有水系,让‘山水城林’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对于水的建议:一个提议引发30亿元整治行动
坐上古色古香的秦淮画舫,品尝着七盅八碟的秦淮小吃,看满河碧水长流,风景如画——2005年9月,外秦淮“秦淮古韵文化游”开始“处女航”,这也标志着历时3年整治,总投资30亿元,昔日“藏污纳垢不出流,满河污水祸四周”的外秦淮,终于成为一条“美丽的河,流动的河”。
这一载入南京史册的水环境整治工程,跟王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南京的水在国际上很有名气,不少外国朋友来宁,都点名要参观。可每次参观都让人很失望,污浊的河水,破破烂烂的石头城,一个罗马废墟尚且可以打扫得干干净净迎客,南京的母亲河真应该好好整治一下了。”
王颖说,2002年春节期间,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召集在宁院士座谈,她提出整治外秦淮河的建议,“市领导很认真地记录下了我的发言。事后,市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还专门来请我写一份外秦淮河整治的书面建议。”之后,由王颖牵头,11位专家学者联名建议整治外秦淮河,促使了这场浩大的民心工程的上马。
对于水的思考:城市建设不应带来水资源的破坏
在王颖眼里,南京因水而灵动。
“但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少水资源遭到了破坏。”王颖举例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南京城内有大大小小的数十个池塘,光是南大本部就有7个。南京是个多雨的城市,过去修建马路,中间是柏油路,两边人行道都是石头砌成的石头路,每次下雨,雨水就顺着缝隙流进下水管网,很少听说有片区因积水而引发洪涝。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不少池塘被填埋,上面竖起了高楼。很多河道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却被‘瘦身’后加上水泥盖子,成了暗沟。柏油马路也被平整的水泥路代替,人行道铺上了水泥道板。”王颖说,这些改造虽然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原来顺畅通江的河道被肢解切割,成了一摊一摊的死水。就拿池塘来说,旱天是居民生活用水的后备池,雨季是天然的排水蓄水池,它的水资源自动调节功能十分明显,被填埋之后,南京城就特别容易受淹,尤其是低洼地区,排水不畅的问题很难根治。“另外,南京长江沿岸的保护性开发步伐还可以更快一些,部分地段还显得很荒凉。”
对于水的规划:摸清水家底,畅通现有水系
南京,究竟如何显山露水?
王颖建议,首先,应摸清南京城的水家底,拟定一个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规划,其中包括建立地下管网的体系,这个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比如一些管网可以在水系底下做。其次,发展长江沿线风景,下关可以重点打造滨江的历史文化遗迹,而江心洲、八卦洲这些沙岛可以谋划旅游休闲功能,幕府山沿线可打造旅游风光带。
对南京现有的水系,王颖也提出了恢复水系的建议。“对于水系通畅的河段,可以从长江或者湖泊引水,定期冲淤。而因开发建设造成的断头河,可以拆除硬质的河岸,还原其原本的土壤地面,俗话说‘水流百步自然清’,可以通过土壤内细菌的自然分解,达到水体的自净。”
“我希望,通过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让凌空眺望下的南京城闪现更多的星星点点。”
【院士小传】
王颖,女,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911制品厂麻花教授、博导,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她总结出潮滩动力环境的沉积与生态模式,分析中、新生代泥沙粉砂岩沉积环境,把我国潮滩研究推向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