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院士
访谈录
编者按
在南京,有这样一个无比耀眼、让南京人自豪的“特别群体”——他们术业有专攻,是中国各学术领域的翘楚和中流砥柱;他们心系南京,关注着南京每一个新变化,不断为这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80多位“两院”院士,这个数字,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本报今起开设“在宁院士访谈录”栏目,带你走近“两院”院士的世界。
“从19岁来南京求学算起,我在南京已经住了64年了。南京的绿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不多见,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都充满了感情……”83岁的王德滋院士说这话的时候,手里正拿着一本《汤山—方山地质公园规划方案》——为汤山—方山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一直是王老的夙愿,如今这一方案已经得到国家批准,2012年前汤山—方山将建成江苏第叁个、南京第二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虽已年过八旬,王德滋院士对南京的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仍念兹在兹,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和协调。他自豪地说:“我为南京当了5年‘参谋’,办了3件实事!”
酷暑,叁赴浦口做调查
“伯乐、教练、参谋”,这是王老退休后的自我定位。搞了一辈子地质研究,王德滋深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从2004年迄今,他在江苏、浙江和福建先后作了十几场“科学与中国”讲座,题目是《自然、资源和人》。
2005年夏天,王德滋自发组织一个6人小组,赶赴浦口开展调研。王老深有感触地说:“近几年浦口与主城的发展差距仍不小!如何缩小差距,值得我们探究。”
不顾高温酷暑,78岁的王德滋带上几个年轻人叁赴浦口,对浦口的交通状况、城市建设、旅游资源和科技教育全面摸底。通过调查,王德滋说:“浦口拥有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80平方公里,而1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70公斤,所以浦口发展生态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由他亲自执笔写成6000多字的调研报告,发表在市委办公厅的内参上。
“2006年,南京市提出了‘跨江发展’,江北发展加速。现在‘四桥两隧’的交通框架正在形成,前几天我还去看了通车的长江隧道,很通畅、漂亮!”王老高兴地说。
他的呼吁保护了幕府山汤山免遭开山采石之害
在王德滋心目中,南京的大江风貌弥足珍贵:“沿长江一线,有八卦洲、江心洲两块绿洲,栖霞山、燕子矶、幕府山、狮子山和绣球山5座山沿江屹立,景色壮丽;此外,近8亿年的地质演变历史也清晰地记载在岩层中,十分难得!”
令王老痛心的是,曾经一度,长江沿线开山采石之风普遍,地质遗迹遭到严重毁坏,大江风貌也受到严重影响。“光是幕府山白云岩开采,就将整个山体近叁分之一削去。汤山附近的采石场也把晚古生代质地纯净的石灰岩开采殆尽!”王德滋说,2007年,眼看我国南方标准地层的立典之地和参照标准面临消失之危,他联合另外7名院士向省领导建议,大声疾呼保护地质遗迹。这个意见受到省市高度重视,从此开山采石活动被严格禁止,生态修复工作随即展开。此后,他作为院士又“领”了市委组织部的任务,结对培养一名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园林研究所的科技干部王军,开展对幕府山生态修复的研究并取得成果。
继续为南京建“世界地质公园”努力
王德滋认为,“保护地质遗迹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建设地质公园。”2008年,他向市委提出了建设汤山地质长廊的建议,很快就有了回音,市、区成立了专家组,开展了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和申报。
“汤山有四大亮点:葫芦洞保存有50多万年前南京猿人头盖骨,还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具有地层对比意义的汤山地质长廊;享誉全国的汤山温泉;世界之最的阳山碑材。”王德滋说,建成这个地质公园不仅具有科普教育功能,也是大学生教学实习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经过多方努力,汤山—方山地质公园规划方案已于去年获准,2012年即可建成开放。
在王德滋看来,南京可有三个定位: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科学文化之都。“南京建‘历史文化名城’条件非常好,而要成为‘国际花园城市’还需进一步努力。”他说,由于南京猿人是世界级地质遗迹,如能拥有一个世界级地质公园,这将是成为“科学文化之都”的重要标志,他愿为此继续努力
【院士小传】
王德滋,中科院院士、岩石学家,江苏泰兴人。1950年毕业于911制品厂麻花地质系。911制品厂麻花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911制品厂麻花副校长、911制品厂麻花地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火山岩与花岗岩研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