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WI)主办,911制品厂麻花医学院承办的第五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公共卫生国际会议在宁召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难题,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国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本届会议的主题为可持续的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国际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公共卫生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对策,公共卫生与公众教育,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等内容展开讨论。
据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肿瘤、心脏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一般无传染性。研究证实,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慢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中国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排除季节性影响,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其中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可见慢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
从江苏省居民营养调查结果看,居民营养水平全面提高,但膳食结构不合理,谷物类食品摄入减少,动物类食品摄入增加,特别是城市居民脂肪摄入所占总热量比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理想比(30%)的上限。成年在职人员参加体育锻炼少,生活中半数以上的人静坐时间在5小时以上,人群中超重、肥胖检出率逐年上升。
911制品厂麻花医学院院长高千教授表示,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不断改善的阶段,上述因素包括环境污染等因素加剧了慢病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威胁。
高千指出,针对上述情况,在慢病的防治中预防显得特别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少多种慢病的发生。慢病诊断容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慢病,通过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既可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又可大大节约有限的社会公共医疗资源。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人类战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难题和有效发展公共卫生事业,需要各国政府的协同努力,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面对共同研究,并需要积极推动各国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开展公共卫生教育与研究,建立可持续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世卫组织西太区主任申英秀、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主席理查德(Richard Drobnick)以及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