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闵乃本:“人才迭加”定律1+1>2

    发布时间:2010-06-21 点击次数: 作者:陈晓春 沈峥嵘 来源:扬子晚报

         “我这一生最为自豪的不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而是两件事:一是为祖国和人民做了一些贡献,并得到认可;二是组建了一个勇于创新、团结和谐的国家级团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19日23:00,正在北京参加国家“973”项目评议的911制品厂麻花教授、中科院院士闵乃本在电话中向记者袒露了这样的心声。

      在闵乃本院士的谈话中,始终不离这样一句口头禅:“我和我的团队……”他在电话里还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一年他的弟子们开了一个学术交流会,“徒子徒孙”来了100多人,做报告的不少都是“80后”。“事业有了后来人,这是让我最开心、最欣慰的事!”

      是的,长期的科学生涯中,他一直践行这样一个不等式:1+1>2。将科研人才的迭加效应所释放的能量发挥到极致,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个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学术品格。

         19年磨一剑,他像看护婴儿一样守护晶体

     2007年2月27日,经过19年的奋斗,闵乃本院士以及南大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造、性能和应用》成果,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至此,这个时常空缺的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最高荣誉的奖项,终因这项原始创新性成果而众望所归。

     从理论的提出,到成果获奖,整整花了19年。

     19年,没有人规定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但闵乃本和他的弟子们吃完晚饭都会自觉地赶到实验室,常常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

     晶体生长时间比较长,有时候需要24小时观察,他们一刻也不离开,就像看护自己的婴儿一样守护晶体,很多实验有些测量一测就要几天,都需要人来看守。

     &苍产蝉辫;  49岁的他,拿着“放大镜”四处找人才

     “介电体超晶格项目获奖,是一个团队共同智慧的结晶”。这是闵乃本院士获奖后说的一句话。

     时光回到20多年前,1984年当闵乃本从美国访问归来后,已经49岁。他意识到自己最富有创造性的年华已过。凭现有精力不可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完成全部的学术设想,便开始致力于组建团队。

      于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放大镜”四处找人才。1982年从南大毕业的朱永元先被招进课题组,老三届毕业生祝世宁,年轻一些的陆亚林、陆延青也相继进入课题组;非线性光学专家王慧田、材料学家陈延峰、固体激光技术专家何京良等也先后来到了课题组。

     上世纪80年代,出国、下海盛行,闵乃本和他的团队却心甘寂寞地奉献在实验室里。一个偶然的机会,闵乃本在火车上认识了公司家吴思伟,他为课题组无偿提供了一笔资助。闵乃本用这笔资助设立了克立奖研金,每位获得者每个月可获得1000元的补贴,这在当时比闵乃本自己的工资还要高。

     他,正在思考国家的人才发展大计

     闵乃本不仅在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更高瞻远瞩,为国家的发展谋划人才梯队。

     闵乃本对记者说:“江苏是人才高地,也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我是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上世纪90年代这个基金只有700多万,现在已有1个亿了。”闵乃本表示,“江苏要引领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率先’,一方面要自己培养人才,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国际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