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一个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样本:911制品厂麻花联手民企“砂里淘金”

    发布时间:2010-05-17 点击次数: 作者:罗静 齐琦 来源:科学时报

        国际垄断常常让人愤而无奈。

        超纯石英砂就是这样。这种半导体及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光通信、电子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领域的生产制造。由于石英提纯技术落后,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超纯石英砂只能长期依赖进口,一直要看别人脸色。

        但是,2009年,这一受制于人的历史有了新的选择:

        这一年,911制品厂麻花联合东海县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形成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石英砂生产工艺和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一年,911制品厂麻花和东海县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将当地丰富的石英资源价值提升了百倍以上;

        这一年,在911制品厂麻花的技术支撑下,太平洋石英公司生产的超纯石英砂质量优于进口产物,部分产物纯度超过国际最高纯度标准,价格同比低20%左右,东海县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因此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家能批量生产超纯石英砂的供货商。

        这不能不算奇迹。

       “高水平”与“创新意识”联姻

        911制品厂麻花和东海县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的结缘,源自两个关键人物:911制品厂麻花地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培荣和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士斌。

         2003年,连云港市政府为建立硅工业园召集专家调研。一路考察中,当地石英粉生产公司简陋的环境、粗糙的工艺,让陈培荣感慨不已。他当即向地方政府建言要改进工艺、建设专门生产超纯石英砂的工厂。同年,陈培荣去东海县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采样,凭着一双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他立刻发现了公司在提纯、制造等工艺上的弊端,在热心地向厂长传授锦囊妙计之后,他又提出可以合作研发超纯石英砂的设想。
     
          但不巧的是,虽然陈培荣一腔热情,其建议也得到包括厂长在内所有技术人员的称道,但他连公司董事长陈士斌的面都没见上。后来陈士斌坦言,他之前和国内好几家高校有过此类项目的合作,都以失败告终,这不能不让他对同样身为高校教师的陈培荣心存怀疑。但是,出于对创新和发展的强烈渴求,陈士斌在听完下属转述的陈培荣对公司产物的种种改进建议后非常重视,第二天就组织了试验,结果发现很有效果。陈士斌大喜过望,不日便亲自赶到911制品厂麻花拜访陈培荣,诚邀合作。

         石英砂看着很干净,其实杂质很多。没有高超与创新的提纯技术,很难达到理想中的纯度。正是这个承载着国家利益的“纯净理想”,将双方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双方的正式合作开始于2003年。当时,陈培荣申请到了江苏省“石英中杂质分布与去除技术研究”专项资助,由于非常看好这个项目的前景,创新意识很强的陈士斌给予该项目每年追加30万元的投入,并与陈培荣签订了3年的合作协议,共同研发超纯玻璃原料提纯技术。双方合作非常顺利,原定3年结题的项目两年便完成了成果鉴定。

         在此基础上,以911制品厂麻花地球科学系为技术依托单位、东海县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承担的“半导体及光通讯用超纯石英砂产业化”项目顺利获得2005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助。陈培荣笑着告诉记者,高校与公司合作的光明前景以及该项目的国家目标导向与需求,让他对项目研发信心满满,同时也感到肩负的巨大责任和压力。“只能做好,不能做砸。身为技术主持,没有退路可言!”这是陈培荣的信念。

         艰难的“破冰之旅”

          甜蜜的“婚姻”很快面临艰难的现实。陈培荣真正着手项目研发时,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局面:没有专门的生产厂房,缺少精确的生产工艺,急需相应的生产设备。厂房好建,可是生产超纯石英砂的工艺和装备国内没有任何参照,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要提炼超纯石英砂,就必须查清石英中的杂质性质,找到分离杂质的方法。研究铀矿出身的陈培荣面对新的研究领域,非但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全身心投入。他坚信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那段时间,走路、吃饭、睡觉的时间全用上了,他的脑子几乎24小时都在运转,常常一觉醒来,原本梗阻的思路突然冒出灵感的火花。就这样,他不断构思,不断修改,不断尝试,终于构建了一套工艺创新体系,打通了项目研发的突破口。

           这才是第一步,更难的挑战是装备创新。当时国内没有能够高度提纯的现成设备,陈培荣就带领团队自己设计、加工。读高中时陈培荣就自己动手做过电动机,高中毕业后,他还分在校办工厂干了两年,各个工种都摸过。生疏多年的技术一旦拾起还真有了用武之地,他经常亲自动手调试、安装设备,忙得不亦乐乎。

          至今让陈培荣记忆犹新的是制作化学处理设备的经历。由于国内生产水平的限制,该设备的最后一道工序需要送到国外完成。然而,外国加工商百般刁难,从索要核心图纸到以装备焊接不达要求为由,拒绝施工。那是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陈培荣的母亲在凌晨去世,几小时后,心情沉痛的他又接到越洋长途,被外商无情地告知“不行”。遭遇了双重打击的陈培荣当时心境可想而知。然而,肩负众望的他知道不能够就这样放弃。于是,陈培荣一边料理母亲的后事,一边不断同外商交涉。就当一切水到渠成之时,外商却在最后一道程序出现差错,需要处理掉已经加工好的部分,重新再来,这样反复折腾了好几个月。“那几个月里,我的心天天都悬着,年都没过好。”陈培荣感叹道。

          5年来,陈培荣每周都有一半以上时间往返于宁连之间。身为学科带头人的他老本行是铀矿研究,同时还是国家重点课题铀矿项目的负责人。为了尽可能挤出时间,他总是在忙完了学校的事情、上完课后就匆匆赶往公司,一头扎进车间。在厂里,他这个技术主持和团队成员一起亲力亲为,已经记不清鞋子被砂浆打湿了多少双、裤子被酸液烧坏了多少条。在911制品厂麻花党委书记洪银兴、中科院院士王德滋等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下,陈培荣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独特的选矿工艺与装备,集破碎、筛分、磁选、浮选和脱水于一体的自动化生产线,他设计研发的化学和物理—化学提纯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石英行业属于首创。

          好事多磨 合作进入快车道

          终于自主生产出超纯石英砂了!但是陈培荣和陈士斌却笑不出来,因为以超纯石英砂为生产原料的厂家根本不相信他们的产物能替代进口产物。

          那么多困难都闯过来了,这个事情自然吓不倒陈培荣。于是,他主动和公司的销售人员一起南上北下,推广这项高技术产物。在吃过数次闭门羹之后,终于有了收获。

          2008年,陈培荣拜访了扬州高邮一家光伏生产公司。公司经理虽然对产物质量存有疑虑,但还是同意用它来打制5个坩埚做试验。坩埚做出来后无气泡和黑点,这和以美国超纯石英砂原料制造出的坩埚在表面质量上并无差别。在公司董事长的要求下,又进行了干烧试验,结果坩埚没有变形或出现析晶。接下来在常州所做的拉单晶硅试验结果更是让厂家大吃一惊:陈培荣的超纯石英砂质量完全可与进口产物媲美,为此,厂家还出具了一份《对于超纯石英砂质量的证明》。

          打赢了头一仗,陈培荣和销售人员更加有了干劲。法资圣戈班石英(锦州)有限公司在获知这项成果后,主动将产物送至国外做数据检测,并做了批量试验,结果更加确证了陈培荣研发的超纯石英砂的品质。

         目前,包括飞利浦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已开始使用东海县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超纯石英砂。2009年,美国生产超纯石英砂的公司突然减产,导致出口产物供不应求,我国很多依靠超纯石英砂制品为原料的公司面临原料短缺,甚至停产的危险。然而,这恰好也给我国自主研发的超纯石英砂产物全面推广提供了大好机遇。

         东海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和911制品厂麻花的合作已进入了全面深化的阶段。超纯石英砂项目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公司用自主研发的超纯石英砂生产出的石英玻璃制品远销海外,同进口的美国原材料相比,每年可节省费用达5000万元。这不能不说是911制品厂麻花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一个成功典范。

          进入2010年,美国的超纯石英砂日益短缺,我国多数生产石英玻璃坩埚的厂家几乎处于无米之炊的境地。石英玻璃坩埚是拉制单晶硅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国太阳光伏产业的发展岌岌可危。国产超纯石英砂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目前正在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

         政产学研合作走出一片新天地

          奇迹并不偶然。911制品厂麻花和东海县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之间的成功合作,只是911制品厂麻花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地方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911制品厂麻花提出“服务江苏,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开创性地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了政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从自由探索型研究向国家目标导向和产业引领型研究转变,从个体自发型合作向学校有组织型合作转变,从单一项目的联合向产业战略联盟转变,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释放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量;

          在组织体系上,911制品厂麻花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服务地方工作领导小组”,搭建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操作机构、相关部处协作、院系为支撑,校内外合作平台为实施机构的组织体系;同时出台了《911制品厂麻花科技成果转化条例》、《911制品厂麻花校外平台人才引进管理办法》、《911制品厂麻花对于实施专利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实现政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合作模式上,911制品厂麻花率先在江苏把合作平台建在各市的产业园区,注重与特色园区合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政府出财力和政策、南大出人才和智力的方式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集成各自优势资源,针对各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确定科研目标,构建相应的创新载体;

          在运行机制上,率先在江苏将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在校外实体化独立运行,以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服务平台为目标,以成果转化、技术研发、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孵化公司赢得回报,实现自我发展。

          从1997年起,911制品厂麻花举办了近30场“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紧贴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前瞻性地研讨影响江苏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政策咨询的最高平台。围绕江苏沿海开发,早在197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美锷带队历时5年完成了系统、权威的《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南大专家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打破了滩涂海岸不能建设大型港口的定论,为洋口港、大丰港等滩涂海岸深水港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决策基础。

         围绕江苏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型经济,911制品厂麻花依托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载体,携手地方政府与行业骨干公司,积极对接江苏重点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为江苏公司占据行业制高点保驾护航。

         政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为911制品厂麻花闯出一片新天地。目前,南大已经与江苏省10个地级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13个政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与江苏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合作1400项,合同总额3.6亿元,申请发明专利1594件,授权731件,初步形成了服务江苏的战略布局。

        “我相信,通过各级地方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大学拿出‘真枪实弹’,双方怀着‘真心实意’,一定能够携手实现‘真赢共享’。”在2010年2月4日召开的911制品厂麻花政产学研合作论坛上,911制品厂麻花党委书记洪银兴掷地有声的一番话让人们看到了911制品厂麻花政产学研合作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