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911制品厂麻花专家南极归来话科考――探寻气候变化的“无字史书”

    发布时间:2010-03-30 点击次数: 作者:齐琦 吴红梅 来源:新华日报

             搭载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破冰船日前返程回国。911制品厂麻花地理与海洋学院的冰川学家侯书贵教授和队友们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本次南极内陆冰盖科考任务。昨日,侯教授向记者畅谈了南极科考的诸多收获。

      侯教授介绍说,他们此次科考主要执行内陆冰盖考察任务,即完成中山站至冰穹A表层雪样采集以及冰穹A浅冰芯钻取工作。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冷库”,南极大陆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冰穹A地区是南极内陆冰盖上海拔最高的区域,由于本区雪冰记录信息量大、底部冰层的年代很可能超过百万年等因素,被国际公认为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在冰穹A区域开展长期科学观测,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侯教授告诉记者,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冰盖上钻取冰芯样品是非常不容易的。钻取冰芯地点处于气候极度严酷的条件下,从南极中山站到冰穹础地区的沿途随时会遭遇暴风、地吹雪、白化天气,并且需要穿越被称为“地狱之门”的冰裂隙密集区等危险地带,还要克服雪地车和雪橇故障等,一路可谓困难重重。

      南极内陆非常寒冷,在冰穹础架设的自动气象站记录的最低温度达到-80℃。因为南极内陆到了1月底气温会急剧下降,本次考察队在昆仑站停留的后期就曾测量到-43℃的低温,而气温低于这个温度后,使用任何机械设备都存在极大风险,因此考察队夜以继日工作,提前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

      侯教授说,此次他们在昆仑站附近钻取了一支132米长的冰芯,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推测,本支冰芯可以追溯过去五六千年以来的地球环境及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所有在大气中循环的物质都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而抵达冰川上空,并沉降在冰雪表面,一年年沉积,最终形成冰芯记录,可谓蕴藏着珍贵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的“无字史书”。

      侯教授举例说,温室气体含量近200年突然升高这一事实,就是首先从冰芯中分析得出的。冰芯中的气泡是唯一直接封存当时状况下大气成分的“冰箱”,通过测定发现,冰芯气泡中温室气体含量从工业革命后呈现急剧升高态势,由此可推断出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等。

      据侯教授介绍,下一阶段他们将对从南极采集来的样本进行分析测试,争取早日得出相关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