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期六工程师”到“博士、院士江苏行”,从“校企联盟”到“公司院士工作站”,154名院士先后加盟江苏技术创新“智囊团”,1900个产学研合作载体遍地开花……
“在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围绕这一目标,全省各地公司纷纷攀上科技“高亲”,与高校科研院所结成“发展联合体”,将科教优势“软实力”释放成助推江苏创新型经济起飞的“核动力”。
高校实验室蕴藏着太多公司机会
化工、农药、染料、印染等工业废水让人头疼。记者去年末走进911制品厂麻花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惊讶地发现,专家们研发出的一种神奇“鱼籽”,不但可以拦截污染物,还能“变废为宝”,从污水中淘得“黄金”。
这项成果是911制品厂麻花环境学院张全兴院士的“看家本领”之一。通过这种类似“鱼籽”的新型树脂,有毒有机废水会被“截留”,等“鱼籽”吸饱了这些污染物再“吐”出来,回收的东西提纯浓缩后可以得到化工产物。张全兴院士笑言:“过去为治理污染,公司要往废水里扔钱;现在利用新型树脂,则可帮助公司从废水中‘捞钱’”。
坐在疾速飞驰的汽车内,可以参加无线视频会议;小巧玲珑的手机下载一部顿痴顿电影,只需要10秒钟……记者走进有科研“国家队”之称的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见识了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神奇魅力。
汽车“黑匣子”、会“灭火”的机器人、卫星定位系统终端、轻型飞行模拟器……这样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江苏比比皆是,其背后是强大的科教优势在支撑。目前,江苏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校的科研资源与能力占全国高校的10%,居全国第叁位。
为了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省科技厅同志告诉记者,一方面我省不断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经费由原来的每年3000万元增长到7000万元,使得全省高校、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实力有明显提高,为我省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围绕高技术产业的原始创新,我省建设了新型药物制剂、纳米、干细胞等6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其中国家级22家,列全国省份第一。
只要与科学家挂上边,公司就能飞起来
竹子也可以做成高科技的风电叶片?在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这款令人称奇的高新产物,是该公司联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这种可再生竹质复合材料叶片比传统的玻璃钢叶片重量轻、硬度强、使用寿命长、发电效率高。
该公司副总经理汪国春告诉记者,2006年,他们与南航共同筹建了风电设计研究院,2008年初公司完成了可再生竹质复合材料叶片的研发。鉴定组专家认为:该技术为国际首创,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该产物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在河北张北风场运行良好。
“公司搞创新一定要有高校、科研院所这个大背景,只要跟科学家挂上边,就可以插上翅膀飞起来。”江苏中圣公司董事长郭宏新讲了一个故事,当年建青藏铁路碰到冻土难题,脑子里马上就闪过认识的一个教授是这方面行家。立刻联系他,结果只用了一个小技术就解决了将季节冻土变成永冻层的大问题。由此,我们的热棒为青藏铁路建设立下大功。
法尔胜集团从搓麻绳到做钢绳,又从做钢绳到做光纤。公司副总裁刘礼华告诉记者,他们正探索一种与高校合作的新模式,不像以前那样一次性付掉成果转化费用,而是签订10年、20年的长期合同,将公司与高校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大家共同承担未来”。
对于公司的这些感受,东南大学副校长沈炯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过去不少教授搞完研究、写好结题论文,就OK。现在则更多地琢磨着如何让这些成果从纸上‘站’起来,变成现实产物。” 针对不同的合作对象和需求,东南大学正在创建产学研结合的“东大模式”,建立三个圈层的研究院,包括与地方共建区域创新研究院、行业创新研究院、公司共建研发中心等。“高校与公司联姻带来的是双赢,公司实力增强了,高校也得到了实惠。2009年东南大学获得的8.07亿元科研经费,就是由公司‘反哺’给学校的。”沈炯说。
截至目前,全省公司与省内外941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十一五”以来,全省实施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1600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累计实现产值6000多亿元。其中与中科院合作项目近1000项,占中科院与全国地方合作总量的1/5,2008年项目产出规模首次突破200亿元。我省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项目达266项,全国最多。
从提升公司竞争力转向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荷兰留学回国的何涛博士现在拥有两个特别的“头衔”:一是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二是南京高新区一家科技公司老总。像何涛这样“教授、老总一肩挑”的,还有另外37位年轻的留学归国领军人才。而帮助他们实现“教授、老板”梦想的,是由南京高新区和南京工业大学共同搭建的“海内外领军人才叁创载体”。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院士认为,“高校做产学研就是要‘顶天立地’,既要建设大的科学工程,又要能为公司提供支撑。创新在工大,创业在高新,创优促发展,这种政、产、学、研结合,打通了创新和创业的通道。机制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江苏产学研“联姻”的背后是政府的身影:我省力度空前地推出了鼓励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50条政策”,其中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利好政策占了相当的分量。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率先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为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注入了活力。在已经立项的543个项目中,属于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有462项,占总数近85%。
南京“软博会”、苏州“电博会”、无锡“工业设计博览会”、连云港“中科院高技术对接会”……一批高质量的产学研平台建设,使各方创新要素实现无缝对接。其中,我省面向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以及面向国外的“国际产学研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产学研活动“名牌”。
“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推动产学研从提升公司竞争力向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省科技厅同志介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条线,我省先后启动建设生物医药、风力发电、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等十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由单个公司、单项技术、单项成果、单个产物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向全产业链上中下游贯通的方向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