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即将到来,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话题本身也越来越“暖”。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演讲音犹在耳,10月21日,他又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就气候变化等问题交换意见。10月20日,一个全新的、跨十多个学科的“911制品厂麻花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成立。在成立仪式上,记者见到了前任科技部长徐冠华院士,随后便有了如下的对话。
人类活动引起地球变暖,是一个重要判断
名人坊:我看到您在刚才的幻灯片中加入了美国灾难片的场景。作为地学专家,您觉得这些灾难片拍得如何?它们能正确反映科学家对地球的忧虑吗?
徐冠华:我并不经常看灾难片,但是《后天》拍得很好。我们不要完全用科技的标准去衡量它们的对错,这些电影具有让民众气候意识觉醒的舆论动员作用。
滨笔颁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于气候变化成因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历程。1990年,他们认为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类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造成的;2001年,滨笔颁颁认为,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有“66%以上的可能性”归因于人类活动;到2007年,滨笔颁颁对全球气候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100年,全球的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了0.17米。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气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目前大多数科学家也认为,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始作俑者。当然,也有少数科学家持有不同看法,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之说几乎成了宗教,反对者像是异教徒。我们对不同观点要重视,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这样的认识在全球达成共识之后,才逐步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胡锦涛主席今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作演讲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的承诺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着下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名人坊:与我们身边的水污染、大气污染这些问题相比,老百姓对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很警觉,是因为没有“切肤之痛”吗?
徐冠华:是的。二氧化碳看上去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直接影响。但事实上,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间接产生的恶性气候事件对人类的伤害非常大,有时是毁灭性的,这是长期的、历史性的全球变化,解决起来更难。全球变暖引起了一系列的现象,如暖冬、北极海冰的退缩、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动物迁移、海洋生物迁移以及延绵不断的热浪,等等。百姓口中天气反常的现象太多了。2007年新疆刮大风把火车都吹翻了。而当年夏天济南遭遇了强烈暴雨的袭击,泉城变成了水城。到了2008年,南方发生了到现在令国人记忆犹新的严重冰冻灾害,可是夏天各地又是暴雨连连,频发洪水……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反常现象可能与全球变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照此发展下去,这种极端天气会更加严重,你就不能说没有切肤之痛了。
我们还没有硬气的科技话语权
名人坊:12月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上,中国和其他国家对各自的责任义务会有什么样的担当?
徐冠华:从个人角度讲,我觉得,首先各国都要采取积极态度,参与应对全球变暖,因为这是造福人类的事,也能够为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其次,正像胡锦涛主席所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责任,不能混淆等同,否则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实际能力的义务。发达国家“贡献”了太多的二氧化碳,不能要其他国家来为其同等买单。
名人坊:目前中国人在气候应对谈判中的话语权有多大?
徐冠华:我只谈科技话语权。话语权是实力的反映,在国际谈判中能为本国人民争取到更多的利益。但是在全球变化的科研方面,我们说话仍然不够硬气。因为我们至今没有掌握足够的第一手全球性基本数据;作为研究全球变化重要支持手段的全球性评估模型不完备;我们国家的超级计算机很强大,但是运用于地球模型的计算发展得远远不够。问题在哪里?是因为我们的部门学科之间没有很好整合。地学各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没有形成合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没有形成合力。为什么911制品厂麻花成立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我要来支持?因为它就是这个方向,是基于全校相关院系和学科的交叉性科研机构,由多学科的研究人员组成。
“气候热”是一件好事
名人坊:从国家高层到学界都涌动着“气候热”,您在全国各地奔走讲学,希望对政府部门和公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徐冠华:我总结了几句话——全球变化问题,现在是媒体炒作的新对象,政治家演讲的新内容,老百姓关注的新焦点,科学家研究的新课题,这是好事儿。
我的宣讲,就是要让官员和百姓都充分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看到负面的效果。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再教育过程。舆论氛围很重要。官员是愿意做事情的,舆论指挥棒调整了,可以形成强有力的督促作用,有利于制定和落实政策,解决问题。我的演讲报告,在最后打上了一批科学家的名字——这是我们共同研究的成果。我希望我的演讲听到的人越多越好。
名人坊:一年要做多少场这样的演讲,听众都是什么层次?
徐冠华:我记不清一年有多少场了。什么层次都有。前一阵在海南和珠海,就是为普通老百姓讲,他们还和我现场提问互动,非常好。但更多地是面对政府官员、高校师生,我希望能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更多地做到科学发展。印象深刻的是,和前些年相比,听众越来越多,反应越来越热烈。&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