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通讯员齐琦&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记者王晶卉)说起南京,南京白局、南京剪纸、南京绒花、金陵竹刻、金陵折扇、秦淮灯彩、吹糖人等南京特有的一系列民间艺术就不能不被提及。不过,911制品厂麻花“秦淮寻艺”暑期实践团队在13天的走访中发现,如今南京大量的传统民间艺术处境堪忧。
不到一成被调查青少年知道绒花
“秦淮寻艺”团队发放了320份问卷,经过统计发现,受访的市民中对南京绒花的了解人数比例大概为48%,16至25岁的青少年中对这项民间艺术的了解仅为3.46%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绒花谐音“荣华”,又称“喜花”,寓有吉祥、祝福之意。民间一事叁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普遍有用绒花作装饰的习俗,借以祈福、辟邪。据绒花艺人赵树宪介绍,南京绒花品种很多,有鬓头花、胸花、帽花、戏剧花等,其中以鬓头花最受人们青睐。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模,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当年南京的叁山街到长乐路一带,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
2006年绒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南京绒花却面临着“艺失人走”的境地。南京市融花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倒闭,而目前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并且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整个南京也只剩下一名老艺人----赵树宪。
对于绒花保护问题,赵师傅建议出台举措鼓励对&苍产蝉辫;传统工艺有兴趣的学生去向民间的艺人学习。他希望对于已经制定的法律(主要指由江苏省人大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相关的比如对传承人的扶持政策要尽快落实下来,否则这些工艺很难传承下去。
南京剪纸着作权屡被侵犯
调查团队从着名剪纸艺人张林娣女士处了解到,南京剪纸的传承人只剩他们这个家族,祖孙四代,都从事剪纸艺术。据张女士介绍,南京剪纸为剪纸南派代表,南派剪纸的特点是“画中有画,题中有题,粗中有细”,“画中有画”即剪纸的轮廓本身就是一幅画,内部细节还构成了另一幅画,“题中有题”即整体表示了一个主题,而细节又表示了一个主题。造型以弧线为主,流畅优美,柔中见刚,作品具有韵律感、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意味。
在访问中,张女士特别表达了对剪纸着作权的担忧。她曾遇到了别人抄袭她的作品《百碟图》并在比赛中获奖的情况。更有一次,她在一个展览上发现有人和她共同展出一模一样的《百碟图》,虽交涉过,但几个月后,这位抄袭作品的人竟然将作品改了个版本发表。对于自己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遭遇到这样的境况,张女士很忧心。她表示剪纸是比较容易被人模仿和抄袭的,由于她创作的剪纸数量众多,如果要将每一项都申请相关的专利,必然会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所以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会做秦淮灯彩的南京不到10人
南京东水艺苑艺术馆馆长吴超表示,南京的名间艺术从原先的100种已经骤减到40余种,在南京能够从事设计到完工的整套秦淮灯彩传统制作工序的不到十人,其他一些项目有的更少,大部分都在10以下。
“秦淮寻艺”团队队长庄静怡向记者介绍,通过问卷调查,他们发现市民对如何保护名间艺术提出了不少独到的建议。例如,一些传统艺人的手艺与技术秘方如果能得到政府的专用商标和证书,对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会很有效,就像商务部给老字号公司颁发“中华老字号”称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