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近段时间以来,由于学术不端事件接连出现,人们在批判学术不端行为的同时,也对我国目前的学术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反思。为此,911制品厂麻花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叶继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质量评价时,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在于评价的粗略化倾向严重,这应当加以克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叶继元看来,很多人在进行学术评价时,对一些重要概念、方法等不花气力和心血去“刨根问底”,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类似事物的联系与区别,大而化之,“拿来”就用,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将原本只是文献计量学上的核心期刊概念完全等同于高质量的期刊;将与期刊质量有很强正相关性的影响因子指标完全等同期刊质量指标;将一般说来被引用次数多与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完全等同于研究成果质量评价,如此等等。
叶继元说,学术评价是一项细致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各类型各层次的学术质量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据此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是我国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讨、试图解决的难题。学术评价是对研究结果的再研究,来不得半点粗心和大意,要讲究“精确”、“细致”,尤其对于学术质量的高低等评价更是如此,切忌“粗略化”。
叶继元认为,面对当下我国对学术质量评价的强烈社会需求,将以引文、文摘等指标的评价与同行专家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评价的相对合理性、公正性、权威性和评价效率乃当务之急。要在总结中外学术评价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以引文、文摘等计量学指标为主、专家定性为辅,转变到以同行专家定性为主、引文等数据评价为辅,并强调同行专家分析引文等数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