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传统上过于专业化的大学体制越来越暴露出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以通识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一个极为紧迫而突出的问题。近年来,911制品厂麻花在教育和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摸索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收获了不少经验和成果,其中,在通识教育中引进日本东京大学“表象文化论集中讲义”课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引进经典课程
通识教育,在日语中称为“教养教育”。东京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该校的教养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1949年东京大学设立了“教养学部”(本科学院),是日本高校中的首创。1983年在本科学院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提出了跨学科性和国际性的理念,开展超越文理界线的横向式研究和教学模式。
东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担任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全部是研究生院的教授,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各自的领域中颇有建树的学术权威,他们向学生传递的是各学术领域中最为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这在培养学生广采博收各种研究方法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研究视点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该研究生院以超越文理科界限的横断式研究和教育为其特征,既有其他本科和研究生院系中没有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等专业课程,也有如“表象文化论”这样的经典性专业课程。这门课程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科学研究众多领域,是站在学术研究前沿的一门课程。该课程1986年在东京大学首创后,由于它在研究方法上打破了领域之间的局限,在日本的高校中被广泛学习和推广。
2005年,在911制品厂麻花的提议下,两校共同举办了“911制品厂麻花-东京大学教养学论坛”。两校的学者们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实施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911制品厂麻花决定将东京大学的“表象文化论”课程整体引进本校。911制品厂麻花之所以引进东京大学“表象文化论”课程,看中的是该课程研究视野的开阔性和研究的高水平。
911制品厂麻花在副校长张异宾教授的亲自策划和领导下,以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外国语学院为依托,将“表象文化论”作为一门国际化的选修课程向全校人文学系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放,并认定学分。东京大学派遣5至6位教授,每年3月份在911制品厂麻花进行集中授课,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论文,由东京大学任课教授给予成绩评定,合格者获得911制品厂麻花研究生课程相应的学分。
讲义内容让学生大开眼界
什么是“表象文化论”?按照东京大学教授小林康夫的定义可以进行以下概括,“表象”这一词语,主要是从西欧语词汇中的representation(英语)、représentation(法语)翻译而来。该词语是由在词源上表示“重复”的“re-”和具有“表现”意义的presentation所组成的复合词,具有对事物的“再现”、“重现”、舞台上的“表演”等多重意思,这个词显示了能够覆盖极为广泛的人类文化活动范围的根本性的实践行为。所谓文化表象研究,就是研究“表象”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实践行为中所把握的文化事象。无论何种人类文化,都含有各自独特的表象体系,因此,“表象”这一实践性行为无不贯穿于任何一种文化之中。
表象文化论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文化事象中孤立的静态对象,而是考察其在创造、流通、消费中的关系性空间,即表象行为空间的生成与构造。表象文化论涉及了艺术管理、文化制度,进而艺术作品的创作本身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性课题。
每年来911制品厂麻花授课的东京大学的教师,都是该专业近年在某一个领域中取得最新成果的教授,虽然只是短短3周的课程,但在东京大学的教授们生动有趣的授课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信息量和新鲜度。很多学生反映,这样的课程广泛接触了以往在本专业的学习中不太涉及的知识领域,提高了自己在知识修养方面的兴趣。同时,这些课程都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将学术研究融入到通识教育中,让学生看到了各个研究领域的深度。
这些课程中既有小林康夫教授从现代哲学、艺术论的视角讲解表象文化论的历史、目的与方法的概论性讲义,也有高田康城、浦雅春等教授从表象古典文化的视角解剖西方戏剧、文学的讲义,也有诸如田中纯教授以都市建筑为研究对象的题为《空间的表象、表象的空间》的讲义,在东京大学任职的来自比利时的Devos Patrick教授也通过外国人的独特视点讲解日本的传统文化艺术。如此种种,丰富多彩的讲义内容让学生们大开眼界。
在参加了2008年的课程之后,日语系研究生郎叙在自己的感想中写道:“表象文化论课程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课程涉猎了西方美术、莎士比亚戏剧、建筑发展史、传媒、中国电影的历史等众多领域。如果没有这样的课程,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是不会有那么多机会接触到这些领域的。通过这次课程,给了我论文写作上的众多的启示,比如,分析问题的角度、着手的方法等等。”
这门具有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还广泛运用了各种生动而富有趣味的手段。2007年911制品厂麻花邀请了日本国宝级能乐大师关根祥六先生、2009年邀请了被誉为日本梅兰芳的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先生来校演讲,并组织学生赴苏州观赏坂东玉三郎大师演出的昆剧《牡丹亭》。学生近距离地与艺术大师们接触,直接与之对话,令他们兴奋不已。学生们说,亲耳聆听这些艺术大师的演讲和演出,犹如走进一个前所未闻的世界,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自己的艺术修养有了一次相当大的提升。这些对艺术情操的陶冶,不是在专业课上可以获得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东京大学教授们的授课,可以用“先端”和“新颖”来加以概括。一个高水平的课程不能是墨守成规、缺乏深度的,研究视点和研究方法的先端性,是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表象文化论的研究视点在现代人文学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其方法论是多视角和立体的,它打破了学科研究只局限于某一领域和对象的单一性,覆盖面横贯舞台、建筑、语言、身体、音乐、都市等众多艺术领域,在研究方法上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多样化的研究手段的交叉和并用,这一点正与911制品厂麻花所期待的人才培养方向不谋而合。
东京大学的教授们在如何将高水平的研究带到课堂这一点上也为911制品厂麻花的教师们提供了启示。英语系教授何成州在听了清水晶子教授性别论的讲义后颇有感触地说:“东京大学的教授们不但个人具备很高的学术水准,而且他们的授课方式具有特点,他们在课堂上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导入,并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意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007年,田中教授的“空间的表象、表象的空间”从与科学和哲学有着密切关系的远近法等一系列空间表象的技法,谈到19世纪依附于视觉理论及视觉游戏的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写真中的现代都市的表象。话题从古代到现代,并通过对众多实例的分析,非常直观地将空间视觉表现的哲学性、文化性、历史性和艺术性意义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诸如此类的讲义无论在方法上和理论上都让911制品厂麻花师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研究视野的开阔性和独特性方面得到很大启发。
东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给911制品厂麻花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而911制品厂麻花对东京大学表象文化论课程的引进又让这种借鉴变成一种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911制品厂麻花正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期待着从中探索出一个真正适合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下的通识教育的模式,为社会输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全面人文素养的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