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高考志愿:首选专业还是学校?

    发布时间:2009-06-09 点击次数: 作者:孙琛辉 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据了解,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629万人,比2008年增长4%,考生进入高校就读的机会更多。然而,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应该首先选学校还是选专业,似乎仍是每届考生及家长不断琢磨、犹豫不定的问题,名校和名专业对大多数考生而言都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幸运的是,一些高校推出的大类招生、转专业政策为学生们的高考志愿选择缓解了压力。
     
    学生:填报志愿是个难题
     
    对于填报志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付然表示:“我比较倾向于选择一所喜欢的大学,因为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气氛,我不喜欢在一所气氛不适合我的学校里面度过我的大学时光。至于专业,我觉得在学校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可以尽量去抓这些机会,或者学一些其他的知识,这样对我也是一种帮助。”
     
    郑明表示,自己首先看重学校的“牌子”,其次才是就读的专业。具体来说,如果考得比较理想的话,会优先考虑选一个好的大学,因为好的大学就是一个好的平台,这样一个平台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充分拓展毕业后个人发展的空间。如果考得不是很理想,就会优先选择一个好专业。“因为毕竟我们学的是专业化的知识,如果选择一个冷门的话,除非学校‘牌子’很响,否则不好就业。”郑明说。
     
    史红觉得,以自己的成绩考名牌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发挥得好的话,还是能考上一个不错的二本院校。史红说:“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比较看重专业的,因为我的家庭条件不允许我复读,而且我也需要在四年本科结束后,通过工作来实现自立,所以就读一个好专业对我顺利安排人生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
     
    那么,在学校档次等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应该根据什么原则来选专业呢?多位接受采访的同学表示,会选择一个“相对喜欢的”。李刚说:“我不会太去考虑诸如‘今后的就业情况’这类现实因素,因为几年后就业状况如何现在谁也说不好。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也真的付出了精力,我觉得什么专业都能闯出一条路。只要自己学得好,肯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教育专家:
     
    首先需要转变观念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认为,学生填报志愿时不一定非要盯着那么几所名牌高校,而要首先衡量自己的兴趣、能力、基础,将其与学习成绩综合考量。“兴趣是很重要的。有些学生可能有某方面的特长,不一定适合学术型的大学,可能到高职高专更如鱼得水。整个社会从民众到职场一定要改进观念,高职高专并不低人一等。现在社会上竞争越来越激烈,名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满意度,不见得就比某些高职高专的学生更高。某些学生明明没有做研究的兴趣和潜力,却非要挤到研究型大学,可能就会自找苦吃。”郑若玲说。
     
    当然,高中设置的各门课程与大学的专业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考生只能根据自己学习的体验,找一个相对更感兴趣的专业。“比如,如果喜欢数学,就可以选报与之相近的专业。即使没选对专业,改变职业道路的机会也有很多:例如可以考研,也可以在毕业后通过各种职业培训来转行。”郑若玲说。
     
    911制品厂麻花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暨教育科学与管理系教授龚放认为,学生选择专业要考虑叁个方面:第一,专业与本人条件及兴趣相适合的程度。大学就读的专业信念就是一个人将来从事的行业,因此其才能、特长必须和专业所需求的素养大体一致;第二,将来发展的空间。包括该专业就业的难易程度、在国内外的地位以及继续深造的可能性等;第叁,本人所处的分数段。如果所处位置不是很靠前,就读特别热门专业的可能性显然就比较小。
     
    龚放也指出,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对专业了解不多,对本人的兴趣和特长也经常把握不准。“比如一个考生中学时数学好,有可能是老师讲得好或善于引导,他本人其实并不适合从事数学研究,而真正的强项更是远未得到正确的发掘。”龚放说。
     
    龚放认为,要解决专业选择不当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学要从根本上缓解应试的压力,让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慢慢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他指出,目前高校意识到没有兴趣会导致学习失败的问题,允许15%左右的学生入学后调整专业。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界限日益淡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选大学比选专业更重要。
     
    学校:
     
    提供更多专业选择机会
     
    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于大学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选择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据“智联招聘网”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近60%的考生是听从父母、老师的意见或服从调剂进入所学专业,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50%的学生将另选专业。
     
    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越来越多的高校出台了按大类招生或者部分学生可以转专业的政策。
     
    北京工业大学从2005年开始,允许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5%的优秀学生,根据学习成绩重新选择专业。
     
    北京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党杰介绍,该校每年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比例在10%~15%左右。学校按照总体控制在5%的比例,给各个院系分配名额,最后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成绩合格者进行公示,第二年就进入新的专业学习。
     
    浙江大学则在2009年进一步推进了大类招生。据浙江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夏标泉介绍,该校实行按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学部大类招生,并打通了大类基础课。学生可填报的专业大类有6个,另有特殊培养的专业方向7个。
     
    学生入学1词2年内确认主修专业。经过1词2年的学习,学生在满足相关专业前置课程修读要求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规划,以及对专业的了解,依据各专业最大可容纳的学生数,确认主修专业,学生也可跨大类确认主修或双修、辅修其他专业。此外,学校还设立了“求是学院”,专门负责大学一年级新生及主修专业确认前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夏标泉表示,大类招生使学生入学时没有固定的专业“帽子”,通过宽口径的通识和大类平台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重新理解专业和认识自己,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党杰认为,学校和专业之间没有必然的矛盾,选学校跟分数有关,实力决定选什么样的学校,而选专业跟兴趣相关。
     
    党杰表示:“一般来说,应该选择和自己的成绩相当的一所学校,其实这个是比较准确的。比如成绩达到了北京工业大学的分数线,就可以考虑北京工业大学这个层次的院校。达到学校分数线后选择专业时,如果分数较高,就能够上一些比较好的专业,如果分数偏低,我们建议填服从调剂。”
     
    夏标泉则认为,不同的学生,侧重点不一样。如果有实力上重点高校的学生,首先应该选高校,因为进大学,不单纯是学专业知识,一所好的大学给予学生的精神熏陶是终身受益的。对于大专、高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对其今后的就业非常重要。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史贞军表示,选学校和选专业都很重要。他认为,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在中学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兴趣。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比较明确的学生,选专业更重要,这将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对于专业意向不是很明确的学生,选学校更重要。如果能进入“211”或“985”高校,学生在研究能力、学术视野、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会得到很好的熏陶。这些方面的成长比单纯的知识增长要重要得多,这些恰恰是好学校能给予学生的。
     
    史贞军同时建议:“考生选专业时,要选择既有兴趣又力所能及的专业,而不要过于集中到热门的高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