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金融危机下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09-06-02 点击次数: 作者:张二震 来源:新华日报

            金融危机对我国及我省开放型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改变当前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重组的格局,没有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没有改变我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我们要坚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动摇,抓住招商引资不动摇,积极发展加工贸易不动摇,促进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两头在外”的我省开放型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面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一种倾向性观点认为,我省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反映了“出口导向型”、“外资经济依赖型”经济的脆弱性,因此,应该改变原来外向的发展模式,采取以内需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种观点似乎还得到了实际数据的支持:我省一些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制造业公司,基本上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应该承认,金融危机对我国及我省开放型经济确实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这种短期冲击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战略机遇。    

            第一,金融危机没有改变当前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重组的格局。当代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素流动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本质特征,由此引发的产业转移给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由于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进而向产物内分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演进为产业链条、产物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    

            在产业国际转移和重组后面的,是世界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调整。随着跨国公司采取外包这一国际化生产形式,大量的就业机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重组的格局,我们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正如温总理最近反复强调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的机遇。    

           第二,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美国搞创新、欧洲日本搞设计和品牌,中国搞制造,这一分工格局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有所改变。即便是服务外包,承接的是作为生产经营业的业主的某些服务流程,大部分是属于“高级蓝领”性质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基本上也是属于现代服务业中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属于“高端产业、低端环节”。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在2003年10月“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上曾经说过,从大布局来看,错位发展在世界范围看主要是我们与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错位发展,我们主要搞制造业,这它们搞不过我们,但是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搞不过它们,但是搞制造业,利用现成技术、利用广阔市场、利用廉价劳动力,或者廉价劳动要素搞制造业,它们搞不过我们。这一判断,仍然没有过时。    

           第三,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我国现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就业,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优势。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与我国劳动力要素相结合,成为世界工厂,就是必然的现实的选择。实践已经证明,以丰富劳动力资源吸引跨国公司资本和技术的流入,不仅扩大了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生产能力的提升,而且资本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和当地公司界的“学习效应”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产物加工向上游和下游延伸的趋势。我们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产物制造上,而且将更多地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的生产上。目前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产物在全球市场上还远未形成主流,但在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方面,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国情。我们要发挥比较优势,以自己现实的要素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这种增长是就业导向的,使广大人民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未来20到50年内,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提供低成本的制造和低成本服务。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基于以上判断,我们的对策思路是:    

          1.坚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动摇。在受到金融危机短期冲击时,我们采取扩大内需的手段来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改变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方向,转向“内需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化危为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不发展开放型经济,“两头在外”的江苏经济就会失去活力;没有发展,就没有就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就会失去基础。    

          2.抓住招商引资不动摇,积极发展加工贸易不动摇。金融危机的冲击教育我们,必须改变对加工贸易的错误认识。中国社科院裴长洪在2009年《经济研究》第4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打击压制加工贸易的政策,不仅没有导致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反而大大削弱了我国产物的国际竞争力。因为这违背了国际分工的演变为产物内分工的经济规律。因此,我省应继续大力引进外资,吸引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在我省聚集,发展加工制造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提供人们的基本消费品,不会成为所谓“夕阳产业”。制造业也不是低端、低利润的代名词。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劳动密集型产物出口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我们的竞争优势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是所谓高端制造业,也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环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相当一部分也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遍布日本各地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也能在某一个零部件加工或制造环节生产出全球最领先的产物,正是这一个一个极为不起眼的“加工制造”作坊,共同构成了日本庞大的制造产业链,并支撑了汽车、半导体等核心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目前的加工制造业,在很多方面和日本当年有近似之处。把加工制造业一概斥为低技术、低利润,是不符合事实的;放弃加工制造业,也不利于扩大就业保民生。    

          3.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转型升级。如何转型?向哪个方向转型?有不少专家认为,应该由“中国加工”、“中国制造”全面地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方向进行升级、转型,向所谓“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研发技术和营销品牌方向的“高端”转移。我认为,至少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我们前面分析的中国的比较优势。    借鉴昆山的经验,开放型经济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加工贸易的本土外向配套产业,构建开放型产业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聚集;二是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创新升级,即进行零部件制造和加工工序、加工环节的配套创新,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升级。实践证明,推动外资公司与本土公司之间融合发展,是外资公司促进本土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发展外向配套是利用这种联系效应,提升本土公司长期竞争力的主要形式。同时,利用外资公司提供的产物设计规格、质量保障体系、诊断反馈、示范效应等,也是本土公司接受外资公司技术扩散和外溢的重要渠道。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自主创新包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形式,原始创新能力当然最重要,但现阶段我们更要提倡的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要求我们的公司积极吸纳全球资源,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    

          我省昆山电子信息等产业外向度最高,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反而较小,第一季度出口下降9%,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下降程度。2009年1~2月,昆山市15大主要工业行业中,电子信息、通用设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等3个行业同比保持增长,其中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0.9%的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410.9亿元,同比增长16%。笔记本电脑产量737.3万台,增长21.2%。目前昆山市八成以上的工业产值由大中型公司创造,其中大型公司贡献超过一半。这充分说明,哪里的产业链完整、公司规模大,哪里就能争取更多的订单,市场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较强。    

          4.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随着全球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转移的升级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业外包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江苏应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国际外包,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流程外包等现代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IT技术使传统制造业得到信息化改造。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服务业跨国投资和外包,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和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为江苏制造业提供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使其产物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能够得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从而占据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是江苏制造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能够创造“白领”就业岗位,这是解决我们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江苏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上,不仅要建立国际先进制造业基础,而且要建立国际服务外包基地;不仅要建立世界工厂,而且要建立世界办公室。江苏发展国际外包服务,完全可以在国内领先。根据南京市外经贸局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软件等服务外包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南京新增外包额占全省的一半,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我省要大力发展国际外包服务业,江苏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