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时值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暨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作为911制品厂麻花举办的“防灾减灾日”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地球科学家、911制品厂麻花校长陈骏为该校师生就中国大陆地震与防震问题作了报告。
地震预报:充满信心,任重道远
陈骏首先从地球科学的角度讲解了地震的杀伤力为何很大。他解释说,地球的表层是由七大板块和无数个小板块组成,而地震实际上是地壳板块运动的产物。地震发生以后,能量以纵波和横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递。一般情况下,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的是纵波,由于是上下运动,对房屋的损坏不是很大;10~20秒之后,横波到达,由于是水平运动,这时对房屋的破坏最大。所以说,地震发生时大约有10~20秒的“黄金救命期”,及时撤离房屋是逃生的最佳选择。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的国家”。对此,陈骏用一组数据作了说明:在世界上七级以上大陆地震中,有35%发生在中国;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其中中国占到了一半;在国内,有1/3的国土、1/2的城市、2/3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位于高地震烈度区。据统计,1900年至2007年,中国大陆发生七级以上地震76次,死亡59万人,伤残76万人。
对于汶川特大地震的成因,经过激烈的争论,中外学者现已有了清晰的认识。陈骏说,在2009年3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发文,挑战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于2008年在《科学》上提出的“下地壳流动”观点。他们认为汶川地震是由于龙门山的逆冲作用造成的。日前,911制品厂麻花对于汶川地震的构造解析也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该校专家通过大量实际的工作以及三维的观察、分析后,基本上赞同哈佛大学学者的观点。
对于地震预测这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陈骏指出其困难在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目前人类可以进入太空,但能观察到的最大地下深度只有10公里左右。而且大的地震也没有规律可言。因而,人类目前对地下的认知只能靠地球物理的方法来探测。”陈骏说。美国一些著名的地震学家也曾提出“地震不可预测”的学术观点,认为目前不能准确地预报几天到1~2月内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美国地质调查局致力于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等级来长期减弱地震的危害性,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研究短期预报上,日本也是如此。
“但中国学者对地震不可预测有不同的观点。”陈骏表示,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地震还是可以预报的。“一方面,中国的陆地面积仅为全球的1/14,但其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地震的1/3至1/4,且发生频率高,预测预报任务更加艰巨;另一方面,中国过去一直比较贫穷,很难做到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提高房屋的坚固度来防范地震,这就要求中国必须要走预防之路。”陈骏说。
陈骏表示,如何做好短期地震预报工作一直是我国科学家探索和实践的前沿阵地。“一方面,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也需要向西方国家那样提高房屋的坚固度、抗震能力,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同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需要从各种渠道多了解地震应对及防范知识,做好家庭及个人的防震工作”。
灾区学生邀请参观新家园
在演讲中,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南京本地地震历史、地质状况和地震活动特点等问题,陈骏也作了分析。他表示,有地震记载史以来,南京本地共发生过三次破坏性地震。虽然地震烈度都不高,但是由于当时房屋质量差,仍造成较大破坏。“如果换做今天的房屋状况,破坏性会小得多”。陈骏说。
在科学分析南京地区深层地震剖面、浅层地震剖面、高分辨折射资料处理的基础上,陈骏表示与南京地区联系密切断裂带都具有活动短、深度浅、不频繁的特点,且只有茅山断裂目前仍在活动中,其他都只在几十万年前活动过。
对此,陈骏总结了南京地区地震活动特点:次数少、频度低、强度小,多为浅源地震。因此,广大市民不必过分担心,南京不太可能会发生破坏性的地震。
在互动提问阶段,来自地震重灾区都江堰的一位07级地科院女生郭莹讲述了家乡一年来发生的变化。
“大地震发生不久后,都江堰很多板房都还没修好,许多乡亲父老仍住帐篷,大家生活比较艰苦。”郭莹回忆道,“但是,今年寒假她回家过年时,许多人都已经住进了板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给予灾区人民房屋补助等。”
郭莹表示,911制品厂麻花也给了她许多关心和资助。她说:“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我的辅导员就打电话关心我的情况,让我非常感动。”她介绍说,现在他的叔叔阿姨已经回工厂上班,他们的孩子也在灾区板房学校上学将近一年了。
同时,郭莹真诚地邀请陈骏去她的家乡都江堰走一走,看一看,她来做导游,陈骏欣然接受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