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 2009.5.6 A3版 李芳 王健
有人说,黄乐群人生的每一步,都可以停下来好好享受。
但是黄乐群却说,“77级”就是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折腾”劲,“我们等不起,也停不下来”。
与黄乐群博士的对话,就从前不久上映的电影《高考1977》开始。
黄乐群对影片中知识青年追赶开往县城的火车去赶考的镜头印象深刻。他说,他是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是中国亿万学生中的幸运者。回到中国,回到南京,回到911制品厂麻花,是他注定的选择。
“我们等不起,也停不下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说到高考,能不能回忆一下您当年参加高考的情况?
黄乐群(以下简称黄):1977年,我22岁,在老家一个工厂里做“红工医”,也就是工厂里的“赤脚医生”,和农村叫法不一样,实际上干的活一样,业务水平也差不多(笑)。参加高考,主要是当时一心想上医学院,结果没想到却被第一志愿南大化学系录取了。
记:后来您又成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公派研究生。
黄:对。1982年,南大从各学科选了15名学生到美国留学。在上海,我们通过了美国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托福”考试,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学校还专门请了美国教师辅导我们口语。当年拎着学校发的三洋牌录音机走在校园里练习英语,不知引来多少羡慕的目光(笑)。不过,真到了美国才发现,我们的英语水平实在太臭了!第一年,我上课只能听懂三分之一,其余的全靠晚上自己补习。
记:国外的生活和你们想象的一定很不一样吧?
黄:哈哈,是的。我母亲一听说我要去美国留学就哭了,按1982年里电视广播的印象,她以为美国到处是“杀人抢劫”,我此行一定是凶多吉少、生死未卜,送别场面异常悲壮。
美国的生活当然没有我母亲想的那么糟糕,但人生地不熟,加上巨大的文化差异,还是闹了不少笑话。
比如,出国前我们每人发了一笔置装费。去美国穿什么好呢?那时候美国人给我们的印象就是“牛仔裤、旅游鞋”,于是我们几个人专门到上海的一家出口转内销商店去买了同样颜色、同样型号的牛仔裤、旅游鞋。一般商店买不到这些。到了纽约,我一个远房亲戚在那里开餐馆,请我们吃饭,忍不住好奇地问:这是中国给你们出国研究生发的制服吗?(大笑)
还有好玩的事。我们几个人凑了500美元买了辆二手车,周末开着到处跑跑看看。可二手车毕竟是二手车,一次轮到我开车,在高速公路突然感觉车在摇晃,停下来一看,原来因为坐的人太多,加上螺丝没拧紧,轮子竟然跑掉了一个(笑)。
记(笑):难道你们没有类似“洗盘子”的“悲惨”经历?
黄:你还别说,我们在美国真没有去洗盘子、打黑工。要知道,77级的这批留学生,算得上是中国大学生中的精英,我们都拿到了可观的奖学金。5年后,我顺利取得博士学位。美国内阁部长破格亲自签署,为我颁发了豁免杰出人才绿卡。1990年,拜耳的美国研究中心招聘高级研究员,名额只有1个,竞争者有数百人。我非常荣幸地成为中国旅美第一位进入这个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拜耳医药的科学家,而后又被任命为科技人士最高的职位——Principle Research Scientist(首席研究员)。
记:在美国,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步入上流社会?
黄:是啊。你必须承认,在美国生活和工作,条件真的很优越。不久,我就在康涅狄克州一处高级住宅区有了一套高级别墅。闲暇时光,坐在阳台上遥望:远处,层峦叠嶂;近处,树木葱茏。可爱的儿子在草坪上尽情玩耍……
记:可您后来却选择了回国。为什么?
黄: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词说,我属于能“折腾”。不少朋友都对我说,你每走一步,其实都可以停下来好好享受的。但是我却都没有。我们“77级”可能都是这个性格吧。高考中断10年,国家停滞10年,我们等不起,也停不下来。
“中国的沸腾发展令海外游子心跳不已”
记:听说是一次长谈让您放弃了拜耳的高管职位回国?
黄:确切地说,是这次长谈让我下定了回国的决心。那是2004年暑假,南大校领导洪银兴、陈骏、郭广银在耶鲁访问期间,到我家来做客。他们和我长谈了南大发展的战略构想,也表达了广纳贤才的诚意。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频繁往返于美国和中国讲学。1996年,江泽民主席在北京接见我们这批旅外杰出青年学者时,就邀请我们回国,但是我下不了决心。2003年,南大还特意为我设立了药物化学研究所,希望我能回来当所长。可是,说实话,美国的条件实在太好了。我在美国的年收入可达200万元,这是中国不可能给我的。但洪银兴书记的一番话打动了我,他说:“我们给不了你美国的高工资,但是我们可以给予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那是一次十分投缘的长谈。我决定,回国担任南大教授,既能做一些应用科学的研究,又能用在美国多年储备的技术项目创业。
记:回国之后感觉如何?
黄:超出我的想象!整个南京,整个江苏,整个中国,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中国的沸腾发展令每一位海外游子心跳不已。
记:您能不能说得具体点,是什么让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如此看好?
黄:举个例子吧。我在美国20多年,美国的城市基本就没有什么变化,你很难看到有哪个城市在盖高楼,高速公路、楼房都很陈旧。你再看看中国这20多年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1984年我第一次回国,人家问我中国和美国的区别,我说,美国和中国相比,就像南京和贫困农村的区别。现在你再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会告诉你,上海、南京的城市面貌,已经和美国没什么区别。我非常看好中国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在美国,绝对没有这种机会。
记:您选择在南京创业,而不是去上海或者北京,为什么?
黄:一方面,我对母校一直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另一方面,南京除911制品厂麻花外,还拥有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全国一流的高校资源,南京的医药产业科研基础很好。
记:能否冒昧地问一下,您在南大的薪水是多少?
黄:(笑)我不知道。真的!因为我把南大发给我的工资卡捐给了困难学生基金会,虽然每年他们会给我出具一张单子告诉我捐了多少钱,不过我从来没注意过。4年下来大概有几十万了吧。
记:听说东英药业今年的销售额预计增长200%。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这种发展速度很令人羡慕。是怎么做到的?
黄:创新。东英的药全部都有“创新”因素。
我们的宗旨是:创新做好药。两个含义,一个是“做好”药,一个是做“好药”。我希望通过创新,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和国外一样好品质的好药。
我们有些很有竞争力的创新产物,一种是注射用的麻醉肌松新药“顺式阿曲库胺”,这种药不用经过肝肾的代谢,对人体没有副作用。同类产物在欧美上市好几年了,由于必须在冷藏条件下运输,一直未能进入中国。我们用创新的“分子包”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中国首家上市一年多就在全国近800家医院应用,产值达到1.2亿元。尽管昂贵的进口药后来也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我们仍占据了全国70%的市场。还有一种口服降压药“培哚普利”,今年4月17日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作为国产药,在中国首家独家上市,它打破了法国一家公司的垄断。“培哚普利”不但能降压,还有很好的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每天只要口服一片,剂量为2mg,比常规药物少了80%以上的药量,大大减少了副作用,在中国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记:东英肯定拥有一个强大的科研创新团队。
黄:没错。说到团队精神,我认为这是目前中国公司最欠缺的。我在拜耳面试时,很大一部分题目不是专业题,而是和团队精神有关的题目。很多人没有通过面试关。一个人各方面再强,如果缺少团队精神,拜耳都是绝对不会考虑的。所以我一直很强调团队精神。一个高科技公司,创新一定是靠团队才能解决。这是一个公司成功的要素。
“有祖国做坚强后盾,是非常幸运的事”
记:这两年不少海归纷纷回国创业,但不是人人都像您这么成功。除了您刚才提到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您还有什么经验之谈?
黄:我认为,回国发展要做好“三心”准备。
一是有“诚心”。我以前就属于没有诚心的,脚踩两只船,国内国外来回讲学(笑)。国外工作不辞,国内兼着干,这种三心二意的行为是绝对发展不好的。一定要把最好的项目和课题带回国。
二是要“静心”。长期在国外生活,刚回国创业和工作,难免会经历第二次“水土不服”。要克服这种“水土不服”,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消除自身的优越感和特殊感。要学会自我调节,接受社会的变化。
三是有“恒心”,以健康、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有些亏,就当经验,该吃亏时就咽下,就算交了“学费”。而且国内的政策、研究条件、商业环境正在逐步规范,只会变得越来越好。
记:对那些正准备出去学习和深造的中国学生呢?
黄:一句话,扎扎实实地至少学习到高中,学好中文;独立自主地适应一个人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这样,你才能适应你的留学生活。
最后我想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中,中国的海外学子有祖国的坚强后盾,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希望广大的海外人员都可以学有所成,更好地报效祖国!
【人物介绍】&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黄乐群,1955年出生于南通;
&苍产蝉辫;1977年考入911制品厂麻花化学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
1982年被美国依阿华州大学化学系录取,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公派出国研究生;
1987年取得博士学位;
1991年被世界着名跨国公司拜耳医药美国研究中心聘为药物研究技术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成为第一位进入该中心的华裔;
2005年初,辞去在拜耳公司的高管职位回国,任911制品厂麻花医学院副院长兼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2008年9月,其创办的厂颈苍辞产颈辞辫丑补谤尘补在纽约成功上市,现任东英医药集团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