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 2009.4.24 A06版 刘作楣 王晶卉
23日下午,南大校园里来了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谁都没想到,如今这些走路蹒跚的老人,当年是活跃在中央大学神秘、英勇的学生“地下党”。回到阔别60多年的校园,老人们感慨万千,不禁想起了当年并肩作战的情景。
“地下党”也互相起绰号
说起“地下党”,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严肃、神秘。不过,23日在南大再次“碰头”的“地下党”们,给人的感觉却是有趣而亲切。“萝卜!”“唐宝!”……看到离别60年的老校友,从老人的嘴里居然迸出了这些外人听不懂的称呼。原来,当年在学校里时,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学生“地下党”也相互起绰号。
这群老人里,还有当时“新青社”小组里赫赫有名的“五朵金花”。5个女生是1945年秋天入校的同一届学生,当时都是积极分子。除了一个在北京有事没来得了,另外4个23日都到了。60年未见,大家见面后忍不住热泪盈眶。说起“五朵金花”的称呼,她们笑称:“我们并不讲究漂亮,当时一门心思就想积极参加运动。”老姐妹们现在都是八九十岁了,但个个身体硬朗,大家还相约在解放70周年时再相聚。
92岁的胡润如是这拨“地下党”中年龄最大的。胡老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从事地下党工作的特殊经历,日后再给大学生上党课的时候效果非常好。
学生办报发动社会捐新闻纸
新华社原副主编穆广仁先生是当年《中大新闻》的主编。第一个发言的他,首先给地下党的形象来了个“更正”:“现在电视上的地下党都是着西装、穿高跟鞋的,一副很神秘的样子,事实上,当时的地下党都是很群众化的,‘湮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
《中大新闻》当年因为传播进步的学生声音,受到国民党的镇压。报纸换过三次名字,每周一期,共出了51期。发行到全国各地,每期发行量都达几千份。当年许多学生都穿草鞋来上课,由于生活条件差,1947年9月一个月班里有三个人死于肺病。那么,连伙食费都困难的学生怎样筹措资金办报纸呢?而且发行量还如此巨大?
老人们回忆,当时是社会捐赠新闻纸。他们在校门口设置“自动售报箱”,到学校附近的理发店、洗衣店拉生意,免费为他们在《中大新闻》上发布广告等。看来,当时的学生地下党员们已非常具备现代商业头脑了。还有,当时工人和爱国学生是在一条战线上的,由于学生白天要上课,,经常来不及编辑,印刷厂的工人就免费帮助学生编辑排版等。
对被捕地下党的生死大营救
“尽管遭遇国民党的大逮捕,但我们南京地下党还是通过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革命有生力量。”原中央大学地下党总支委员,原市委党史办副主任许荏华向记者透露了当年一段鲜为人知的生死大营救。
许荏华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中大当时的学生党员并不多,在4500多名学生中只有十几个人,但到了1948年,中大地下党员迅速发展到200人,学生运动积极分子1000余人,中大已成为南京地下党的一个重要据点。在组织发展迅猛的同时,众多学生地下党员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抓捕大网正向他们扑来。
1948年11月25日是许荏华老人久久不能忘记的日子。“那一天国民党当局开始了全城大搜捕,共抓了114名地下党,其中中大学生党员就有七八十人。”原中大地下党华彬清就是被营救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华老回忆说:“记得当时是因为叛徒的出卖,我们有3个人被捕了。开始国民党以为我们只是普通的中央大学的大学生,对我们还比较客气。后来发现我们是地下党,第三次审讯的时候就不得了了,专门派特务来审讯我们。审讯结束后就马上把我们以送上刑场的架势关到下关的一个仓库里面。”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当时中大不少学生党员进行了有组织的撤离,许荏华和另外二十几位同志奉命继续潜伏。许老回忆,当时组织上对被捕的地下党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救援。利用敌人只是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判断抓人并没有实质证据的弱点,地下党向当局进行交涉,要求当局尽快放人。另一方面,组织上派人打入敌人内部帮监狱里的同志送饭送菜,并组织狱中党员进行监狱里的斗争。为了在敌人法庭审判中掌握主动,地下党还策反了国民党当局的南京检察长,迫使敌人释放了大部分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