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3.28 第5版 罗静 刘静
她家住澳大利亚墨尔本,任职于美国费城的一所大学,大部分工作却在中国;她频繁地往返于不同国家,却可以轻松地调节时间差、季节差,常常一下飞机就投入工作;她有3部手机,分别在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使用,24小时开机。她说自己是个真正的“地球公民”。她就是美国圣约瑟大学中国项目主任王卫平。
“为中国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尽力做一些工作是我最大的愿望。”王卫平说。1982年,王卫平从911制品厂麻花毕业,在南大法律系执教8年之后,获得澳大利亚拉卓贝大学奖学金赴澳攻读法学博士。自2000年起,她开始在美国圣约瑟大学担任中国项目主任,从此踏上了推进中美教育合作之旅。
2007年5月,王卫平在前往无锡的路上接到蓝藻爆发的消息。同年7月,王卫平到费城美国自然科学研究院,为其在亚太地区的合作项目提供建议。联想到两个月前的“蓝藻事件”和该科学院在水的生态与治理方面的声誉,王卫平立刻行动起来,在圣约瑟大学、911制品厂麻花和美国自然科学研究院之间奔走,经过8个月的商谈,王卫平促成了“湖泊生态与管理项目”。
5个月后,一支由2名911制品厂麻花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带队,8名本科生、2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组成的队伍赴美访问。在两个星期的科学研究中,南大师生分成4个小组,聆听了美国国家环保机构、费城自然科学研究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及圣约瑟大学教授的专题讲座,并通过小组讨论和野外考察,专门针对太湖蓝藻治理开展研究。正如同学们所言,他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漂亮的结业证书,更是一次紧张充实的科学之旅。
“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可能做到最好。”王卫平常常这样勉励自己。身为美国圣约瑟大学中国项目的负责人,王卫平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大到合作协议的设计与起草,小到酒店的位置与安排,她都亲力亲为。每个项目从决策思考、经费落实,再到人员安排、文字材料等所有的环节她都参与其中。
美国同事谈到王卫平,说“不知她何时睡觉”。对王卫平而言,除了在飞机上不处理事情,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处理工作。手提电脑和手机成了她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收到邮件,她会立刻处理,绝不过夜。在美国的同事常常看到她夜里12时还在网上工作。但王卫平的原则是事情不处理完绝不罢手,为了中美高校合作项目的事忙上一个通宵,对王卫平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了。
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说王卫平是亲切的王老师。王卫平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是暑假,每年这个时候都有数个项目同时进行,来自中国不同大学的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要在圣约瑟大学参加暑期课程或培训。无论有多忙,王卫平每次回费城都要召集圣约瑟大学所有的在读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一起聚会,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认识,增进了解,成为朋友。
1999年,王卫平在准备推广圣约瑟大学的惭叠础项目时,考虑到中国的在职经理们不可能离开工作岗位两年之久去美国念书,便想到与国内的高校合作。经过王卫平的努力,911制品厂麻花与圣约瑟大学达成了合作意向。中国学员只要在国内修完由两所大学教授主讲的大部分课程,并于暑期赴美集中学习就可完成学业。王卫平促成的惭叠础合作项目受到国内管理人员的欢迎,后来还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了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贰惭叠础项目。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员的需求,王卫平还作为圣约瑟大学的教授亲自讲授一门惭叠础或贰惭叠础课程,帮助学员熟悉美国惭叠础教学的方式方法,细心指导他们的英文阅读、案例分析和写作。
王卫平待人热忱、做事认真又富有激情,工作繁忙,她却乐在其中。在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事情,她的工作日程已经排到了今年11月底,这也意味着今年她在澳大利亚家中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1个月。在王卫平眼里,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享受工作的状态,王卫平就是这样“忙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