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竺可桢在南京建首个国家气象台

    发布时间:2009-03-23 点击次数:

    南京晨报 2009.3.23 A23  方长啸

      最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灾害性气象在我国频繁出现,刚刚闭幕的哥本哈根全球气象大会已经把“气候的变暖与灾害性气象的关系问题”作为今后几年全世界大气物理学家研究的重点。各类天灾的形成机理与预测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世界级难题,其实人们并不知道早在80年前的南京,着名气象学家竺可桢院士就开始关注这一世界级难题。位于南京北极阁的中央观象台是我国第一个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国家气象台,南京高师更是我国最早开设气象学专业的高校之一,南京也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叁所气象高等专门院校的城市,这些第一与独有,标志着南京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气象科学之城。

      古观象台观测气象的历史已有1500多年

      在今天鼓楼风貌区的北极阁,半山腰上所有旧屋已经荡然无存。山顶上,我国气象界与地理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的铜像已经落成。铜像身后,以前还是墙体斑驳、门窗破落的六面五层观象塔现在已经修旧如旧,重现昔日风采。这个观象塔就是竺可桢创建的我国第一个近代气象科学的最高科学机构———国立中央气象研究所的标志性建筑。其实南京观测气象的历史有1500多年之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北极阁上就建有“灵台候楼”这样的古老建筑用以观天测候,我国古代大科学家祖冲之就曾在此进行过天文气象的观测与科学研究工作,明洪武年间,又在此建国家“观象台”。至今仍在原址上运转的气象台应该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竺可桢在北极阁建起第一个国家气象台

      1918年,刚刚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迎接他的是什么呢:当时唯一由中国人管理的中央观象台却一片破败,竟然无法接受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竺可桢只能辗转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当了一名教书匠。更让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的竺可桢痛心疾首的是,美国当时有测候所200多座,中国却只有香港和上海徐家汇这两座,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而日本人研究中国气象的工作,远远比中国人深入(这当然出于他们后来要侵华的罪恶目的)。20世纪20年代,竺可桢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高校地理学 当时叫地学,亦含气象专业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地学教科书《地学通论》,并在校园内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气象观测设施。

      1922年竺可桢开始在南京的中央观象台主持工作,他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气象数据,并逐月发布南京地区的气候预报。这是我国近代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所以我们说位于南京北极阁的中央观象台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发祥地,南京也是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

      1927年北伐胜利后,南京的民国政府开始筹建中央研究院,应院长蔡元培之邀,竺可桢主持研究院观象台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下设天文、气象两研究所,1928年在南京北极阁建成全国第一座气象台,并陆续在各省建立了数十个气象站,其中包括1935年建成并一直工作到上世纪50年代的拉萨气象站。竺可桢开始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气象研究所所长,解放后又担任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会长一直到1974年去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多位气象学泰斗曾在南京工作

      竺可桢在中国气象学界的泰斗级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一座城市与我国气象学界的叁位大师都发生联系却是不多见的,我国中国气象科学另外两位泰斗级人物也都在南京留下他们工作的足迹与心血。解放后,因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需要,着名气象学家涂长望(留美博士学部委员,在中国气象学界有南竺北涂之说)奉周总理与中央军委之命,在南京创建中国人民空军的第一所军事气象高等专科学校,并亲自担任该校的校长,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的前身,他是我国军事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最早开始研究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提高军事飞行的可靠性这一世界级气象难题的科学家。至今在该校的湖畔还有一座亭子名叫“长望亭”,非常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没能完成他的课题,去世时他还不到50岁。今天仍健在的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青年时期也曾在宁学习和工作过,2006年2月他获得国家科学的最高奖。

      笔者前不久专程去该学院探访了该院大气物理学的于教授,询问了许多老百姓十分关心的气象学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南京地区的天气预报有时很不准?近年来我国的灾害性气候发生的频率为什么特别高?因为它是个非常高深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而且尚属于人类几个未知领域之一,预测它的难度也很大,灾害气候发生的规律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天气预报有时不准就不难理解了,而且灾后重建的工作量又特别巨大。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善待自然,保护好大气环境,让灾害性气候发生的频率降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是科学防灾的必由之路。到那时我们国家才会风调雨顺,山清水秀。

      南京为全国培养了80%气象人才

      南京更是我国气象学科专业教育的重镇,这里有国家气象局唯一直属重点院校———南京气象学院(今天已经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911制品厂麻花的大气科学学院更是历史悠久,实力强大,气象(大气)学科已经进入国家983国家重点建设的学科行列。在科研实力方面当属全国前叁。同一座城市竟然有叁所气象学科的专门院校,在全国范围内仅此一处,它们共同培养的各类气象学科的专门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名列全国第一(1949年以来叁所院校已经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80%以上的从业人才)。南京市气象局更是得人才培养之地利,为我国气象理论和气候预报研究领域之翘楚,在灾害性气候的研究与预测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