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2008.12.16 A2版 刘庆传
12月14日,江苏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2008年社科界学术大会在宁举行,8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回顾了改革开放在经济社会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和深刻影响,总结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深入阐释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现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如下:
坚持实践标准 推动新的思想解放
胡福明(省政协原副主席)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二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各方面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叁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及时代要求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了真理标准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批判了“两个凡是”的历史唯心论,批判了多年束缚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头脑的“天才论”、“句句是真理”和“顶风论”,为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做了思想准备。
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变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且作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复兴中华的必由之路,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排除“左”的思想干扰,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中国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复兴中华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苏南模式”的演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洪银兴(911制品厂麻花党委书记、教授) 改革开放30年,江苏创造了“苏南模式”。“苏南模式”30年的历史演进,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的三个方面: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是增长方式的转型。“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成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苏南模式的演进为寻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提供了经验启示。
“苏南模式”精神内核,一是解放思想和创新精神,江苏特别是苏南在每一次经济起伏中都能跑在全国前列,关键在于江苏人善于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道路;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叁是不论遇到任何情况,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四是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
当前,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江苏只要善于发挥“苏南模式”的优势,沉着应对,就能度过这场危机,为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奠定基础。金融危机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江苏发展带来了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引进人才等方面的机遇,要抓住这些机遇,转危为机。“苏南模式”有集体富裕的传统,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因此,江苏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着眼点应该在农村,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需求,加快推进城市化。应对危机,地方政府的投资拉动大有可为,“苏南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地方政府有着强大的拉动作用,只要坚定信心,江苏一定能很快走出这场危机。
“苏南模式”为“中国模式”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宋林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苏南模式”是对苏南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与特征的概括,其主要特征是发展乡镇公司,实质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民非农化。“苏南模式”是中国人创造的一种新的工业化模式。“苏南模式”的成功实践在中国人民创造“中国经济奇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江苏乡镇公司进行了制度创新,“苏南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苏南模式”为先导的江苏经济发展特色道路,带来了辉煌的“江苏速度”,从人均骋顿笔1000美元到4000美元,美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75年,韩国用了25年,而江苏只用了12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年均增长9.5%的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探索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渐进式改革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可称之为“中国模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是“中国模式”成功的标志。未来“中国模式”将面临经济快速增长能否持续、经济发展与社会自然能否协调发展、社会不稳定因素能否有效化解等挑战,但中国政府与人民已经从改革开放与发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形成了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层面挑战的能力。
恢复高考制度是“真理”的选择
何永康(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1978年,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奇观”:这一年的春季,77级考生走进了大学校门,这年的秋季,78级考生紧跟着走进了大学校门,春秋二季同时“开花”,把1978年装点得更加多彩灿烂。30年前,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到今年我已整整阅卷30年,我为见证了江苏高考30年的种种发展变化而无比自豪。我曾经教过的一位33岁的78级学生,同学们都称他为“班级之父”,他告诉我,当他走向考场的时候,身后有四个儿女在向他招手,稚声稚气地祝爸爸考上大学……这一“历史镜头”应当永远刻印在中国教育的历史天空,让后来的青年学子更加懂得珍惜“春天的故事”,珍惜一刻千金的学习机遇。
坚持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对于构建社会和谐,对于推进科学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保持纯洁、正义的领域正日益增加,而这些领域中,最受广大平民百姓称道和放心的,正是高考。在这里,公正在闪光,良心在闪光,学问在闪光,科学在闪光,发展在闪光。我们要保持这一片“净土”,歌颂这一片“净土”。30年来,全国高校造就出来的优秀人才星汉灿烂,霞彩满天,有力支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证明,恢复高考制度是“真理”的选择。
改革开放的根本价值在于实现人的解放
韦定广(南京政治学院教授)现代化、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逐渐凸显的叁大主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出发,通过对现代化、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主题的逐步明晰与强化,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的坚定性。
传统社会表面上看公有化程度比较高,但在僵硬的户口制度下,人们生产生活空间“从一而终”;在特定制度安排及城乡分割的背景下,人们的身份地位具有深刻的“血统论”印记;在单位或行业所有制下,个人分工及发展前景可预期而不可改变,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的全面改革,不但极大地释放了人们从事生产及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也为人们能够自主地改变个人生活、能动地创造个体未来提供了日益广阔的制度空间。在改革基础上实施的对外开放,就其对人的解放和发展作用而言,恰好符合马克思所提出的世界性普遍交往的内涵,符合人是社会发展、历史活动的主体以及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本质精神。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价值,是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广大人民获得政治上的解放,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则是使广大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向“第二次解放”,即马克思所说的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的解放”,这正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价值所在。
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陆剑杰(南京市委党校教授)经历30年的艰难探索和艰苦实践,我们逐步发现并深刻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这些规律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革相互结合的改革、发展、稳定叁者同一的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中介性、又在消解中介性的中介过渡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现代经济政治机制结合成为新体制的建构成型的规律;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由严重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的科学发展的规律,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具有深刻而重大的意义。
要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以来,以当年春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迅速发展。一是扩展,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扩展到回答“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去建设这样的党”,再扩展到回答“我们要有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二是丰富,不断增添新的重大理论原理和实践准则,特别是“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和“建构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实行,大大丰富了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叁是深化,从原来的政治、实践理性语言出发,将其中的学术内涵一步一步地揭示出来,今天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就是将实践理念学术化。
改革开放是第二次伟大革命实践
贺云翱(911制品厂麻花历史系教授)从国际共运史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一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从中共党史上说,改革开放是第二次伟大革命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体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经验及实际条件相结合,带领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道路。从人类发展史上说,中国改革开放也孕育和诞生着一种新态文明,中国人民通过对东西方文明发展过程的研究,从自身的文化根基和西方文明的现代化经验中,发展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
从文化的视角看,江苏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保护、复兴和创新江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成就了江苏的创新力、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某个角度讲,以“文化”为要素的江苏软实力与江苏的经济硬实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硬实力具有更强的特征和更持久的生命力,它从整体上不断提升着江苏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和谐度,呈现出在生产力中以人为主体的竞争优势和面对全球化过程中的合作优势。在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以先进文化为先导的江苏大地一定会继续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江苏人的独特贡献。
改革是关系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黄文虎(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毅然决然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道路,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讲过这样的话:“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必然地把中国推向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国内、国际这两个因素依然存在,只不过形式有所不同,程度有所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各方面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攻坚阶段,依然迫切地需要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4位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水平等多方面同当今世界的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显着差距。为此,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感,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继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