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2008.11.4 7版 赵凤华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改革开放30年以来,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从恢复到发展,从少数学校发展到几乎所有高等学校,从侧重基础研究发展到面向经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后,高校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叁大功能,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和强大的知识贡献。
高校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开发队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一支规模稳定的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高校研究与开发人员由1986年的15.7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27.2万人,约占全国研究与发展人员总数的15%左右。每年在校研究生队伍数量由1986年的不足10万人,发展到2007年超过100万人,形成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强大生力军队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截至2007年底,高校有两院院士562人,占全国的4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02人,占全国的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88个,占全国总数的52%。教育部创新团队245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776名。高校在校博士生的数量占全国的90%以上。为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高校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支撑和保障体系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文革”前,经教育部批准并报国家科委备案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仅18个。文革后经各级主管部门批准虽然又建立了一批科技机构,但都无稳定经费来源。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改革开放后,经过国家重点建设,特别是“211工程”、“985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基础条件和科研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由叁个金字塔和一个平台基本形成了高校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一个金字塔是知识创新体系,它的顶层为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中心,中层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底层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另一个金字塔是工程技术创新体系,顶层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下层依次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第叁个金字塔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一个平台就是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目前,全国共有国家实验室6个,其中依托高校的有3.5个;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0个,依托高校的有137个,占全国的62.3%;共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37个,其中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56个,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成的“金字塔”型的高校研究实验基地结构体系。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截至2007年,依托高校还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筹)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7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技术与装备实验室)7个;同时,还建设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6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一批863计划产业化基地等。
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高校积极承担国家、地方和公司科研任务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自1991年以来,高校科技总经费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增长。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统计数据表明,1978年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约5.9亿元,到2007年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研经费544.4亿元。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进入新世纪,高校积极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承担大量科研任务。以2007年为例,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立项的973项目48项,占立项总数的65.75%;高校专家任“973”第一首席科学家的项目50项,占立项总数的68.49%;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立项的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7项,占立项总数的40.48%。同时,教育部2007年作为牵头组织部门共承担了12项支撑计划,目前已有5项得到启动批复,项目国拨经费达20270万元。高校参与863计划探索类课题比例继续保持在60%以上,其中承担重大项目任务比例已超过了1/4。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从2000年至今,教育部先后共设立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3261项,重大项目162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202项(此项目2004年启动)。支持经费累计达40605万元。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统计数据表明,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一直为各部门之首。从2001年以来,高校获得基金委项目数量的比重一直稳定保持在75%%左右。
高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一大批标志性科技成果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改革开放30年以来,高校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转化和产业化。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科技大会的召开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明确了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据统计,从1985年到2007年底,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57项,占总数的52.4%;国家技术发明奖1130项,占总数的35.9%;国家科技进步奖2775项,占总数的29.4%。2007年度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6项,占总数的66.7%;国家技术发明奖27项,占总数的69.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4项,占总数的59.4%。(以上统计不包含国防专用项目)。其中中南大学主持完成的“高性能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得连续空缺6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4年度);911制品厂麻花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得连续空缺两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度)。
高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发展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凭借人才、科技优势,不仅为国家培育了诸如大型集装箱检测、汉字激光照排、航空管控、飞机制动等高新技术产业,也与地方及公司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合作,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机制。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据2006年对64所高校的调查统计,高校与公司合作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完成的技术转移已占四成以上。合作方式已从单纯的技术服务推广向委托研发、联合研发发展,这种方式占到六成以上,有效地提升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效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高校在以公司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中南大学主动走出校门与国内外30余家大型公司开展新型产学研全面合作,合建了“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等联合研究机构,产生了“选矿—拜耳法”和“铝电解槽仿真优化和智能控制技术”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清华大学尝试在中小公司密集地区设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采用“基地+基金”的模式探索有利于公司创新活动的技术转移体制和机制,与公司签订的各类技术合同总额超过30亿元;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北京科技大学探索集应用技术研究—新技术开发—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实现将工程化成果向钢铁公司的成功转化。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高校积极参与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支撑和引领作用。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浙江大学面向区域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与浙江省内多个市县合作建立了10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和产物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增强区域集群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复旦大学探索学校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创造性的将高科技园区、大学校区和公共社区有机结合,构建“叁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型知识创新区;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河北农业大学坚持二十余年走“太行山道路”、力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关链接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近十多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我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管理与社会服务等科技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重要保障和创新动力。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颁贰搁狈贰罢2主干网建成开通,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取得重大进展,为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高校已普遍建立校园网站,提供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和综合服务,积极开展网上教学和信息化管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学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