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如何快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发布时间:2008-10-24 点击次数: 作者:朱振岳 周炜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8.10.23 2版

    中国教育报 2008.10.23 2版  朱振岳 周炜

    ——首批“985工程”高校校长纵论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08”10月13日至14日在杭州召开。会上,我国首批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研究型大学的校长们,围绕“如何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大学要出真思想

      “研究型大学是跟在社会的后面,还是走在社会的前面?如何引领社会?”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不少校长认为,在社会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的年代,研究型大学是最突出的社会引领基地,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和网络传播机制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研究型大学作为社会引领基地的作用正在被削弱。

      对于实现大学引领社会文化的功能,校长们都认为“大学要出真思想”。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我们的大学在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方面还远远没有起到大学应该起到的作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让我们反思,大学培养的国家建设者们在价值观、使命感、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目前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大学对一些社会不良习气,呈现出随波逐流。”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认为,大学首先应该为建设公正的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理性和独立思考精神的批判者。当前,“大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突破‘管制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批判地学习,并能学会对自己负责。”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说,研究型大学承担“适应社会需求,引领社会文化”的功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大学既要走出象牙塔,又要守护象牙塔;学校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密切与社会的关系,既要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的需要,又要坚持大学的精神,始终保持先进的文化发展。“在满足社会需求过程中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建立社会对大学的文化信任。”

      通过合作走向整体崛起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总量要求、内涵要求和声誉要求等叁道门槛,现在正在跨越内涵要求这道门槛。他在分析了中国大学最近20年学术影响力发展趋势后认为,在未来10年,我国有若干所大学在学术影响力上可望进入世界前100至200位。他认为,高校应当在管理机制的建设上更多地探索学科生长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建立科学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在本次研讨会上,首批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的校长们,谈得最多的就是研究型大学如何以“群”的方式共同发挥引领性作用。911制品厂麻花校长陈骏建议,与会的9校应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合作形式,学校之间建立起数字化快速通道,创建校长与校级领导远程战略研讨会议室;加强9校优秀教授、优秀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名师和优秀网络课程资源,拓展社会服务渠道等。“这不仅有利于避免争夺优质师生资源方面的无序竞争,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促进9校乃至我国高等院校的学术繁荣与整体崛起。另外,共建共享名师和优秀网络课程资源还能推进我国学习化社会的进程,并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王树国进而提出,9校应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研究小组,剖析我国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一流大学取得的成就、已有的优势、存在的不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等。

      学科建设是迈向一流大学的战略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认为,学科建设要以人为本,“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队伍建设,一是人才培养。目前在学科建设上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也主要是“人”的问题,包括人才引进的校内校际公平与秩序问题,人才培养的无壁垒交流合作体系问题等,亟需研究解决。

      一流大学需要宽松环境

      过去是大学以批判的眼光看社会,而现在是社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大学。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希望大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有更为宽松的氛围,使大学的学者具有独特的“学者气质”:既有“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也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品格;同时,大学在体制上需要进行创新,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鼓励创新研究的氛围和机制,形成“各得其所”的评价机制。郑南宁同样认为,一流大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需要政府支持和社会公众的理解。

      只有将大学主要力量转移到学术上来,才能履行大学引领社会未来发展的使命。在本届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众多名校校长认识到中国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王树国在报告中呼吁,社会应该为大学的非学术性责任“减负”:若干年前,许多公司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学生实践培养的任务,为高等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样一个好传统,现在越来越淡薄了。反过来,用人单位和社会却指责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并非拥有一流的硬件条件,而是拥有一流的师资。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认为,“211工程”叁期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更为凸显。因此,要突出和加强队伍建设,突出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说,该校已决定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放在加强内涵建设的首要位置。“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引进和培养体系,创新人才成长为公认的领军人才则又需要10至20年的时间。”

      许多校长建议改革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增加科研经费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张杰认为,不论是“985”经费、“211”经费,还是国家的纵向科研经费等,在管理和投入上,都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严重制约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