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2008.10.14 2版 姜澎
“即将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院,今后将致力于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层次”。昨天,该学院领衔筹备人员、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终身教授王江博士在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时强调,正在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给中国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尤其是监管层等政府部门,更需要有一大批优秀的高端金融人才。
王江1981年毕业于911制品厂麻花物理系,1985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199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王江教授现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同时也是多份权威金融杂志的主编。
必须提高金融监管层次
王江教授表示,政府金融监管层需要高端金融人才,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是如此。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政府监管层的金融人才需要提升层次。
他认为,美国现有的政府金融监管架构本身是有缺陷的,因为过去美国市场过于强调微观的创新,各种金融工具和市场创新特别多,虽然这对繁荣金融市场有利,但是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则有可能把创新变成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长久以来,美国金融行业的业界对监管也是采取保留态度,并且在当地的制度下,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游说来影响法规的制订。因此,美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可以说是考虑不够的。
同时,他还认为,由于美国是个市场经济社会,最好的人才往往在公司高就,而在监管等相关的政府部门里,非常缺乏高端的金融人才。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高端金融人才的数量太少。即使在投行等公司,45岁以上的管理层对市场都比较陌生,而现在的金融产物都是在最近5年到10年之中出现的。公司如此,就更不用说政府部门了,包括央行、甚至是国务院的幕僚都缺乏高端金融人才。
他认为,在美国,真正懂市场的高端金融人才的缺乏,也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后,出台的“救市”政策始终踩不准点的关键因素。直到现在,市场都没有见底的感觉。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说明,政府需要高端的金融人才,而这一点,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则更有借鉴意义。
创新过度易酿成金融危机
如果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真的接轨,那么,现有的国内金融人才对新业务熟悉的程度,仍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是王江博士对目前中国金融人才普遍状况的评价。他认为,美国的金融市场就是因为创新过度,才导致金融危机发生后难以挽救。
他说,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身处其中,感受确实很深,是美国自从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而此次波动除了房市过热外,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创新也有关系。金融工具创新本身并没有问题,相反对银行来说,可以加快资金回笼,分散风险。但在证券化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进行切割打包。风险比较小的,银行希望能够得到更高的回报。投行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的力量。但是这种证券化过程一旦恶化,则对银行带来大量的亏损。而且证券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证券细化程度高,因此交易比较困难。因此,许多机构不但有了坏资产,而且还很难交易脱手,这就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危机。同样,这些难以脱手的资产,也使金融业内部之间也很难互相施以援手。王江称,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国际金融中心须一流人才匹配
上海如果要建成世界金融中心,关键在于人才。王江称,目前上海金融人才培养已有一些基础,但是,国内现有人才的现状与市场需求还是有差异的。而新的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今后将按照国际水平来办学。
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市场,不像一些商品市场是区域化的。因此对人才的全球性要求也更高。不光是美国,全球的商学院都把国际化的金融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点。实际上,金融人才也应该是全球流动的。如果真的能够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金融市场,那么人才也必须匹配。据王江介绍,未来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培养的人才,从知识结构理念和实践操作,都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比较侧重的是金融领域比较高端的专才。学院不招收本科生,主要是研究生,一个是金融学院硕士,还有金融惭叠础,师资建设成熟后还要招国际生。
根据伦敦市政厅今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距离伦敦、纽约等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在影响金融中心发展最重要的14项竞争力因素中,“具备优秀人才以及灵活的人才市场”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伦敦和纽约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均为11.5%以上,而上海目前的比例只有2.2%,其中达到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不足1万人。国际金融人才的巨大缺口,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要瓶颈。为此,上海必须在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方面奋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