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老师,是我一生学习的教科书”

    发布时间:2008-09-16 点击次数: 作者:秦继东 蒋廷玉 吴红梅 仲崇山 陈晓春 李月宁 来源: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 2008.9.10 A7版 秦继东 蒋廷玉 吴红梅 仲崇山 陈晓春 李月宁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老师永远都是最值得尊重和感恩的人。人们心中总会装着对于老师的故事——
      在9月10日第2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本报约请了一批成功人士,请他们讲述了恩师的故事。
      想起故去的恩师,依旧有一种特别的感动
      摆讲述人闭陈骏,全国人大常委、911制品厂麻花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对中国南方钨锡金矿产资源和东亚地区古环境变化记录方面的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
      在我成长过程中,有叁位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虽然他们都已故去,但一回想起对我的关爱,我依旧非常感动。
      我在扬州邗江新桥小学上二、叁年级时,正是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我在班上离学校最远,年龄又较小,中午不能赶回去吃饭。班主任马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就让我从家带一些米,放到他的饭盒里,一起交给学校食堂蒸。每次吃中饭,他都会把饭盒里的蒸饭拨一半给我,而我带的米根本就没那么多。要知道,在当时粮食是很宝贵的,而马老师和我非亲非故,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两年。
      第二个老师就是邗江头桥中学胡校长。我上高一时因为患肺炎休学两个月,落下了许多课程。康复回校后发现其他课还算跟得上,就是政治课哲学名词太多,总是搞不清楚,就对这门课失去了信心,想放弃。胡校长是教政治的,听说后找到我,主动要求给我补课。这以后每天下午一放学,我就到胡校长办公室找他补课,一个月后我终于跟上进度,也顺利通过了期末考试。
      1982年,我考上了世界着名钨矿专家、911制品厂麻花徐克勤院士的矿床学专业博士生。我当时专业思想不太稳定,总觉得学矿产资源不重要,也很艰苦,想换行当。70多岁高龄的徐老师得知后,并没有高谈阔论地教育我一番,只是让我暑假跟他到湖南钨矿矿区去走一趟。考察途中,徐老师给我讲了他自己的一个故事。那时刚解放,也是夏天,从美国念完博士回国没多久的徐老师骑着小毛驴,雇了一个民工挑着行李,到湖南山区找国家急需的钨矿。在当地老乡家歇脚喝水的时候,徐老师无意中发现主人家砌猪圈的石头就是白钨矿矿石。循此线索,发现了我国第一个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白钨矿矿区。这个故事深深鼓舞、感染了我,让我认识到,地质学是神圣的行业,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从此我坚定了专业思想,最终我的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了当年的南大优秀博士论文奖。
      1986年,我也当上了老师。从教22年来,我始终像当年我的老师那样认真负责地对待我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觉得能与教师这个特殊的身份相符。
      老师的精神,成为我用之不竭的“财富”
      摆讲述人闭王思潮,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着名天文学家。
      对我一生都有巨大影响的恩师是我的中学老师王屏山。王老师当时既是我们的物理老师,也是我们学校——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校长,后来他还历任华南师范学院副院长以及广东省副省长等职。
      王老师是岭南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因此他的物理课上得棒极了,尤其是难懂的概念由他讲来就变得清清楚楚。本来我是预备选修历史课的,就是因为听了王老师的课才决定选修物理。这个选择改变了我一生的事业方向。后来我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主攻天体物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紫金山天文台,一干就是45年,跟王老师当初的引领密不可分。
      王老师不仅教学上有一套好方法,在治学态度以及人生态度上对我也很有影响。记得有一次物理小测验,我把“半径”看成了“直径”,计算结果误差很大,王老师严格要求,只给了我不及格的2分(5分制)。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从此,我养成了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王老师钟爱教育事业,曾倾14年心力创办了5所民办学校,呕心沥血,却不拿一分钱的回报,甘愿为教育事业日夜奔波。同时,他遵循先贤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各种后进生因材施教,成效显着。最记得王老师身患癌症后,有一次我去看望他,发现他在病榻上还坚持工作,精神抖擞乐观向上的样子深深感染了我。与病魔抗争了14年,2006年王老师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恩情和精神成为我一生用之不竭的“财富”。
      难忘生命之树的98个“红双圈”
      摆讲述人闭黄蓓佳,当代着名女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每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老师,在某个时刻点亮你人生道路上的明灯,对我来说,张海德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对于他老人家,我有两件事不能不提。
      我是70届初中毕业生,那时候,快要毕业的我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直接升入高中,毕业后再下乡插队。二是参加工厂招工,留在城里当工人。母亲很是犹豫不决,她希望我能够继续读书,但是又不愿意看到两年后去农村的命运。当我母亲向张海德老师咨询时,他很果断地说:“升高中,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
      于是,母亲下定决心让我升了高中。我也是我们初中班里唯一升了高中的学生。虽然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但是如果没有高中那两年的读书经历,我就不会在77年考上北大中文系。
      我升上了高中,他也成了我的语文老师。那时候学校举行“红五月”征文大赛,我用虚构的小说笔法写了一篇5000字的作文,张老师非常欣赏,用红笔在我的作文里圈了98个红双圈!还将那篇作文挂在了学校的宣传栏里。远远看过去,宣传栏里的十几页纸,一长排红红的一片,非常醒目,非常耀眼。
      县文化馆里有个人偶然路过,被宣传栏里那一片红色吸引,于是这篇文章上了县文化馆的刊物,后来转载于扬州市的文学刊物,最后被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发表。这也是我处女作的发表经历,从此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他用夸张的98个“红双圈”肯定了我的写作才能,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恩师教授了知识,也传授给我做人的道理
      摆讲述人闭单兆伟,省中医院名中医、博士生导师,目前已有33位博士、25位硕士从他手下毕业。
      在我的几十年行医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恩师是张泽生先生。张泽生先生16岁开始学医,曾师从慈禧太后的御医,一生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的辨证施治难题,因此成为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当时全国只有3人。
      我196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中医院内科当医生,张泽生先生是省中医院大内科主任,我有幸在他的手下工作了20年。我读什么书,都由张先生亲自选定,每当遇到典型病症,恩师总会把我喊到跟前理论结合实际讲解给我听,他还把祖传治疗偏头痛和哮喘的秘方教授给我。恩师1985年去世,享年90岁,一生行医70余载。
      恩师治学非常严谨。有一年,马鞍山有位患者得了一种十分罕见的怪病,即使盛夏酷暑也不能洗澡,还得穿着厚厚的衣服。当时恩师已经80高龄了,还亲自跑到马鞍山去出诊叁趟,而且分文不取。最后身体实在吃不消了,才安排我去按照他开的方子给病人治疗,每次回来后还亲自询问病人的情况,直至病人痊愈。
      恩师不仅传授了我专业知识,还传授我做人、为医的道理。恩师这种优秀的品质让我一生难忘。
      小时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我特别有影响
      摆讲述人闭王林,江苏省口腔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江苏省唯一的口腔医学领军人才。
      在我人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老师的影响。高中时,班主任老师杨佑仪,是又一位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人。当时,我在班上是班长,一次处理事情时跟班上同学发生争执。杨老师看到后,悄悄地把我拉到一边,温和地对我说:你作为班长,处理问题时不能居高临下地跟同学说话,而应该平等交换意见,这样别人才能接受你。否则,再好的意见也会引起别人对你的反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激化矛盾,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那次事情过去了,可杨老师的话却一直留在我心里。后来,我做了医院院长,开始带教学生,说话处事一直很注意分寸,注意尊重别人,真是受益匪浅。这个教师节,你问我难忘的老师是谁,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学和中学的老师,特别想对他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