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6日上午,"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人才人事工作·院系调研座谈会顺利举行。中科院院士、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谈哲敏出席会议并讲话。
此次座谈会围绕"大讨论"主题,立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充分把握人才"第一资源"在强校兴国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就青年人才思想引领、高层次人才引培、评价体系改革、准聘长聘体系等方面听取了各学院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谈哲敏常务副校长做总结发言。他指出,各学院代表的发言体现学科特点,聚焦工作的堵点难点,十分具有建设性,学校人事部门将充分整理吸收,将好的建议落实下去。针对未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校院二级部门要上下协调、充分沟通,共同做好质的提升、量的累积和文化氛围建设叁个方面的工作。学校将持续探索人才评价体制改革有效路径,做好新老人事体系过渡衔接,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广阔舞台,努力造就一支品格好、业务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建设"第一个南大"提供人才支撑。
各学院负责人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建言献策。
文学院院长董晓认为,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应充分考虑人文学科的发展规律,着眼长远规划和长期发展,积极为人文学科青年人才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科研启动条件,避免以短期、量化的评价标准打击青年教师积极性。
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表示,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育结合,专职科研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持续强化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素质,拓宽专职科研人员选留进入准长聘渠道,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
哲学系主任王恒认为,911制品厂麻花有着"宽德养士"的精神传统,人事人才工作更应尊重青年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可通过增设专职研究人员序列,畅通青年群体晋升发展渠道,适当增加青年人才薪酬,缓解准长聘制度造成的竞争压力。此外,团队建设、人才发展都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作为人均产出比最高的学校之一薪酬待遇也应该跟上步伐。
商学院院长安同良指出,近年来学院海外人才数量的增加,带来了"两种文化"共存的现实情况,要保证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发挥人才最大效用,必须优化资源分配,进行统筹协调,适应新情况新局面。同时,建议学校明确苏州校区与现有学科的关系,以便学院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和分配。
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就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提出建议,认为学校应持续为"帽子热"降温,当前非头衔教师、教学骨干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对缺乏,希望学校能出台并落实更好的政策,整体提升教职员工的收入,以增强全体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李向东分享了自己学习阅读党史着作得到的启发,他认为要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应将人才的个人发展同学科、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清晰描画人才的奋斗愿景,有科研规划有薪酬待遇,才能真正做到情感留人和事业留人。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黎书华提到,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在学生中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要重视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及师德师风建设,把发展青年教师入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思想铸魂,强化政治认同。同时强调在苏州校区发展初期,应该加强本学科和新建学院的学术和管理联动,可考虑采用灵活聘用的方式增加新建学院活力。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金飚兵表示,准聘长聘制度是人事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准聘长聘制度改革应结合国家"有组织科研"的需求,由院系灵活把握准入标准,重点服务学术团队建设,吸纳优秀人才参与重大任务攻关。在学院科研经费吃紧的情况下,学校应充分考虑如何保证青年人才的启动资金。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陆现彩指出,当前人才竞争激烈,人事人才工作更要树立"大人才观",不拘一格引人才,特别是引进顶尖人才,挖掘"以才引才"潜力,形成"群贤毕至"的集聚效应。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认为,准聘制教师的制度设计应服务团队科研搭建,应持续扩大准聘岗位的人数规模,为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提供人员保证,为建设南大学科品牌提供充足人手。
党委教师工作部及人力资源处相关负责人贾叙东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