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新闻

    热烈祝贺南大百廿校庆、地理学院建院百年——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在仙林论坛做精彩报告

    发布时间:2022-06-01 点击次数:

    5月27日,911制品厂麻花"仙林论坛"第十一期学术报告会在911制品厂麻花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会议室、线上同步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教授受邀就"气候变化西风模态、跨大陆交流及其影响"为主题做报告。中科院院士、常务副校长谈哲敏出席报告会并致辞。报告会由地海院院长鹿化煜主持。我校师生、校友、全国地理学会同仁1200余人参加学术报告会。

    在致辞环节,谈哲敏对本次仙林论坛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习近平总书记给911制品厂麻花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中强调,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这也是全体南大人共同的使命追求。近年来,911制品厂麻花面向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国家目标为导向,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深化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叁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不断地提升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为双一流建设赋能提效,从而推动我国创建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他指出,陈发虎院士的研究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动了对亚洲气候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和驱动机制的认识,为我国干旱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提供了科学支撑;其团队聚焦前沿的科研内容,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以及突出的科研成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讲座中,陈发虎院士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特殊性、西风模态的事实、机制,以及跨大陆交流的影响共四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首先,陈发虎院士指出,亚洲中部干旱区(西风区)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地理意义。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该区域为盆地(干旱)-山地("水塔")耦合的地貌结构,独特的区域气候环境形成了山地植被-盆地平原绿洲-荒漠共存的生态地理格局,也是北半球粉尘的主要源区。从人文角度来看,该地区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史前人类扩散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欧亚大陆文明演化的交汇地带。因此,对该地区环境进行综合集成研究,有利于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从而提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新范式。

    随后,陈发虎院士介绍了西风模态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别从轨道、亚轨道、千年和年代际尺度系统阐述了西风模式的特点和规律。他对该地区的湖泊、树轮等气候记录载体进行了研究,重建和集成分析了亚洲中部干旱区古气候序列,发现该区域在过去万年(全新世)、千年,以及近百年等时间尺度上均存在与东部季风区降水/湿度的反相/不同步变化。

    此外,陈发虎院士还详细介绍了"西风模态"的物理形成机制,从轨道尺度和亚轨道尺度分别阐述了"西风模态"的成因。在轨道尺度上,他基于数值模拟评估了外强迫因子对中纬度亚洲气候变化的影响,发现太阳辐射强迫对西风亚洲和季风亚洲具有不同的影响结果: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温度增减、副热带高压移动、西风强弱变化等气候响应均会导致"西风模态"核心区域与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反相位特征。在亚轨道尺度上,他通过代用记录、观测数据和再分析资料综合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查明贰狈厂翱等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也是导致"西风模态"变化的动力机制。当贰狈厂翱处于暧位相时,厄尔尼诺导致亚洲中部干旱区降水增多,华北降水减少;而拉尼娜态时则基本相反。

    最后,陈发虎院士围绕跨大陆交流和西北早期社会发展问题,重点介绍了史前跨大陆交流过程以及西北地区早期文明演化的相关研究进展。他指出跨大陆的史前文化交流在人类及其社会演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跨大陆交流出现后,人类南北向扩张及向高海拔地区的扩张更为明显。此外,他进一步解释了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叁步走模式和农业发展促使定居青藏高原的驱动机制,提出地理科学可以为中国大地上的人类和文明起源与演化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陈发虎院士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报告会之后,他与在座师生就学术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深入讨论。在场的师生们认真学习了报告内容,进一步开阔了学术视野,学术报告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