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我校在仙林校区召开新生研讨课5周年总结会。副校长王志林与新生研讨课任课教师、教务处负责人及院系教学负责人共同总结了5年来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并对下一阶段新生研讨课的建设方向进行研讨。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赵志宏主持。
会上,教务处处长邵进首先对新生研讨课的缘起和5年来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说,我校新生研讨课建设贯彻“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旨在帮助新生提升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学会表达,完成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从2009年至今已立项182门课程,均为高水平教授亲自进行小班研讨教学。
外国语学院朱刚、物理学院吴小山、文学院徐兴无、法学院李友根、生命科学学院卢山和工程管理学院周献中六位教授分享了各自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经验。朱刚教授认为新生研讨课要与学生个人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兴趣;吴小山教授开设课程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并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理论与前沿结合、兴趣与学生未来专业结合;徐兴无教授呼吁新生研讨课要帮助学生树立自由的思想、创新的意识;李友根教授强调新生研讨课不是为了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要彻底改变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并且指出学生应该摒弃形式主义、注重“回到原点”;卢山教授分享了与同学们互动的经历并比较了美国高校在研讨课方面与我校的异同;周献中教授系统回顾了自己从“教中学”到“教中思”再到“教中放”的思考与实践。
围绕如何教授刚刚进入大学且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适应性、学术性转变,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性等话题,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任课教师和教学负责人普遍认为新生研讨课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选课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王志林副校长表示,新生研讨课旨在帮助新生提升学术旨趣,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高水平教授走上本科教学一线,不仅带领新生体验学术的一般过程,还要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从前的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现在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往先教后学,如今要先学后教,未来五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重点里优质课程建设要着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师资水平的提升,其中教学方法的提升就要大力推行研讨式教学,新生研讨课已经有了5年多的经验,在下一阶段更应当通过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陈规,促进反思,培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据悉,按照911制品厂麻花第十次党代会“深入推进‘叁叁制’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办学要求及学校综合改革方案的相关要求,学校教务处将优质课程建设作为今后五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工作推进要点之一,本学期起对通识课、新生研讨课、翻转课堂等教改新型课程进行专项梳理,致力完善课程标准,建立课程改进与淘汰机制。(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