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校的育人体系中,学生工作承担着引领学生思想、建设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重要职能,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基石,与教学系统一道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军人物的重任。近五年来,我校着力健全和完善以“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大学工”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学生资助帮扶体系日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育人效果得到切实提升,实现了我校学生工作的新发展、新跨越。
整合资源,增强效能,形成多方联动的“大学工”工作格局。
学生工作面广量大,关系到每位同学的切身利益与成长发展,需要团队配合与协同工作。学工、研工、心理中心、就业中心、团委以及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务、后勤、保卫等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了部门沟通和协同管理,协调并整合了各类资源,提高了学生招生、管理、服务、就业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水平。每一年度,“学指委”举行多次全体会议和扩大会议,研讨布置对于人才培养与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议题。在日常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各院系通力协作,紧密配合,极大地提高了全校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水准,切实维护了校园稳定,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校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丰富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突出时代精神、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开展“学习十八大精神”、“美丽南大·我的责任”、“中国梦·南大梦·我的梦”等系列主题活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以“五四”、“七一”、“国庆节”、“一二九”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重要契机,加强广大学生的党史和革命史教育,注重分类教育,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拔尖计划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国防生群体,开展差异化教育,突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增进广大学生对校史校情的认知和了解,强化南大传统和学术精神的传承,举行“校园大使”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维护学校的形象和美誉度,激发学生关心学校发展的爱校荣校的主人翁意识。此外,学工队伍牢牢扭住安全稳定工作不放松,把关乎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排除到最低限度,尤其在校区转移、学生搬迁、重大社会事件和敏感时间节点,7×24小时不间断的为学生无忧成长快乐学习保驾护航。
扶贫助困,促进公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
每个学生都是有培养潜力的未来人才,所有学生都应该被尊重、被认可、被支持。我校始终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任务,牢固树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的育人理念,不断完善资助体系,着力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叁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助困与扶志”、“助困与自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通过开展“励志模范”和“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励志成才。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各院系的辅导员老师都做到了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定期走访学生宿舍,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经常与学生一起吃饭,细心观察学生的伙食状况,发现生活节俭的同学就主动关心,给予帮助。软件学院杨文同学家庭经济较为困难,他的辅导员黄蕾老师在鼓励他刻苦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杨同学在校期间各方面都全面发展,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担任了院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副主席,在母校继续读研的他更是立志成长为更有责任心、有担当意识的优秀大学生。商学院学生赵雨在参加2014年奖助学金颁奖典礼时激动地说:“我来自云南,一个七口之家,是从大山走出去的孩子。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以更了解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更有心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农村。感谢帮助过我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每一位社会爱心人士。奖助学金不仅帮我解决了生活的燃眉之急,让我没有学习上的后顾之忧,更是勉励我要将这份爱传递下去。为此我参加了爱心社团,并从一个普通部员逐渐成长为社团的负责人,依托母校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让我有机会有能力创建了彩云支教团,组织和带领南大的优秀学子去彩云之南进行支教活动,以亲身的行动去反哺和改变自己的家乡。我也将不断探索寻求更多的公益形式,今年冬天,我们团队的成员带来来自家乡的鲜花饼,举行校园爱心义卖活动,来为支教小学的孩子送去暖冬手套,将来自南大的冬日温暖带到需要关爱的云南孩子心中。”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关注学生的生活困难的同时,我校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开拓资源,先后设立“珍星国际交流奖学金”、“张家荷国际交流奖学金”,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际视野提供了有力支持。政府管理学院江蓝同学在获得珍星国际交流奖学金资助参加完海外交流项目以后深受启迪:“在美国交流学习的日子里,上课时全新的教学方式给我们不同的学习体验。我们的整个课堂是研讨开放式的,非常强调动手和团队合作,我和叁位外国朋友组成了小组,一个月来他们在项目设计中展现出来的热情和认真让我很多次反省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和他们一起共同学习进步着。最终我们的项目拿了第一名,据老师说我们做的桌子承重是美国学生最高纪录的两倍!小小的一块纸板在我们共同设计和拼接下,竟能承受近一吨的重量,这在我的文科学习背景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感谢母校和珍星奖学金设奖人为我们搭建了这样的交流平台,无论在未来在什么样的环境,我都会铭记狈闯鲍给我的培养,在将来的学习或是工作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南大的文化传承!”
完善人格,关爱心灵,构建温暖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提倡人文关怀,坚持疏导结合,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首先,初步形成南大特色的全员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了校、院(系)、年级叁级心理健康防控体系,心理中心年接待学生咨询达1600人次;其次,定期举办“5.25心理健康月”和“3.20心理健康周”主题活动,通过网络、展板、宣传单页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热线、进行心灵广场咨询;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开办工作坊、心理剧汇演、心理沙龙、心理电影展评、心理漫画展等。开设了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已作为通识课程,由不同心理研究方向和特长的专业教师组成授课团队,认真选定课程的专题内容,积极围绕学生生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生院合作为研究生开设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研究生心理讲座,举办多届研究生心理健康节。此外,定期为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工作相关人员组织多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仅2014年就组织辅导员心理培训11次;共有60多位辅导员老师参与。心理中心入选“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
追求卓越,不断攀登,多举措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和层次。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全面成长是学生工作的根本目标。在工作实践中,我校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学生青睐的工作品牌。首先,紧抓新生入学和毕业离校两个关键节点,创新入学教育,革新毕业典礼。突出新生入学教育的整体性和覆盖面,促进新生在入校之初就能够尽快完成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多年来,学工部门设计了“国情校情”、“安全自救”、“学习创新”、“艺术实践”等模块的入学教育体系,校领导、院士、着名学者、高年级学生共同走进新生入学教育课堂已经成为新生喜闻乐见的第一课。以2014级新生入学教育为例,校党委书记张异宾教授为全体大一新生做了题为《百年南大的厚重足印与前行目光》的首场报告,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也应邀与新生共话国防教育与海洋安全,87岁高龄的王德滋院士做了《科学人生60年》的报告,还有青年学者联谊会的年轻教授们,获得优秀学生标兵的学长学姐们,以及青奥会的“小青柠”们都来到新生入学教育现场做交流互动。从2013年起,毕业典礼在毕业纪念品、毕业微电影、网络直播、师长寄语、家长观礼、学位颁授音乐等环节做出重大革新,充分凸显人性关怀和教育意义,强化仪式的庄严感与神圣感,将其打造成为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堂有品质、有品位的离校教育课,其中陈骏校长饱含深情的毕业讲话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德行天下,孝暖人间》的讲话,更直接促成了911制品厂麻花“崇孝基金”的设立。
学工系统还从学生教育管理的机制和方法上入手,真正提升育人水平和实效。从2012年起,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和完善系统的本科生导学制,推动各院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实行本科生导师、党员学导、学长导航等方式,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添砖加瓦,目前各个院系结合自身特点差异性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有力的助推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物理学院的张志旺同学说:“导师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本科生学术研究平台,我们除了正常上课之外,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方向,联系相关的导师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学术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锻炼,南大还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例如创新计划、选修实验课等,学生可以在导师的帮助下研究、设计属于自己的实验,从前期阅读大量文献,到确定研究题目,再到理论推导,建立模型,实验验证,这都是我们开始科研道路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在学生工作中不断创新表彰激励机制,根据专业交叉融合日益加深的现状,举行面向全校的评优评奖公开答辩会,推进“文、理、工、医”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和示范效应。
夯实基层,锤炼内功,打造适应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型学工队伍。
狠抓队伍建设,提升队伍质量,关心队伍成长,是保证学工条线长期稳定、长远发展,护航人才培养改革实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将辅导员视作学校队伍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首先,严格选聘标准和程序,坚持德才兼备、从优选拔。创设并推进助理辅导员制度,将其作为我校辅导员队伍的有力补充,进一步优化了辅导员队伍的结构组成,有效提升了我校学生工作条线的活力和战斗力;定期举办辅导员论坛、培训班,鼓励辅导员以团队建设推进工作创新,支持辅导员出境出国交流学习,构建上岗培训、专题培训、高级研修与境外研修“四位一体”的多层次辅导员培训体系,尤其是近年来革新的“辅导员例会”制度,其融合了高端培训、工作研讨、互动交流、工作部署等环节,深受广大辅导员的热爱,成为辅导员的加油站;关注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主题,两年来设立20余项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组织辅导员申报教育部、江苏省思想政治、学生管理课题10余项,着力突出育人科学化水平;不断优化辅导员考核与激励机制,革新评优模式和方法,注重多维度、全视角对学工办和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价,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素质较高的辅导员队伍。
文学院辅导员张云召说:“我们辅导员队伍建设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趋向规范化:已经形成良好传统的辅导员例会在保持学工处和院系的信息互通的同时又加入了学习分享的板块,外出学习的同事分享学习所得,工作优秀的同事分享先进经验,老传统有了新活力;我们的队伍中出现了一批助理辅导员,他们从优秀的本科生中选出,缓解了我们人手紧张的压力,也使得我们的队伍有了更新鲜的血液,更多元化的构成,他们将成为911制品厂麻花未来的储备力量;辅导员手记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完善了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评奖评优有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提醒我们牢记肩上担负的责任,另一方面则调动了我们的工作积极性;辅导员未来的发展,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既与学校的支持密不可分,同时也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每个个体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让我们的整个队伍更有活力和战斗力。”
正是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工系统辛勤工作着的所有老师的耕耘和努力下,我校学生工作在教育部和江苏省组织的各项学生工作表彰评比中屡获佳绩,捷报频传:2014年5月,我校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李兴华荣膺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亲切接见,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我校首位获此荣誉的辅导员。与此同时,外国语学院魏桂红老师、“五朵金花”团队(化学化工学院周方老师、商学院周媛老师、外国语学院陈静老师、软件学院黄蕾老师、工程管理学院陈卉老师)等一大批我校辅导员,荣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入围奖,辅导员的整体形象和工作质量堪称全国高校辅导员的典范。此外,“雨露课堂”获评“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和“江苏省教育管理创新”一等奖,法学院朱颂老师和商学院周媛老师分获2013年和2014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每年20篇),我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还多次获得财政部、教育部资助奖励绩效资金支持,连续四年被评为“江苏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优秀”。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校学生工作条线会一如既往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服务于每一位南大学子的成长成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让学生工作更规范、更有效、更长远,努力在实现“南大梦”的进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闻羽、宋欣)